香港玩完?金融中心遺址?東方之珠蒙塵?……類似評價近期不時見諸報端,香港是不是「氣數已盡」?這是個千人千面的問題,但不爭的事實是,今天的香港瀰漫著充滿了灰心的氣氛。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展階段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與公共行政的課題,如何走出低谷,重新鼓勵香港社會的鬥志、衝勁,這是特區政府需要高度重視的核心問題。
確實,黑暴之後又疫情,對香港帶來嚴重衝擊。但走出疫情後的香港,尚未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復甦,旅遊、物流、金融、零售等等都出現一些問題,市民領願外遊或北上消費,不少商戶慘淡經營,有些人甚至決定「躺平」。
清華大學去年與新華社就疫情對人民心理的影響進行調研,發現內地民眾在疫情期間因為封控帶來的心理磨難、逆境衝擊以及不確定性,相當大部分的人在心理上感到焦慮、恐懼、煩惱、雜亂、無助,甚至抑鬱。相關研究指出,普遍出現「四無」現象:對工作、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對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這樣的人不知道活著為了什麼,整天渾渾噩噩地生活,更遑論對社會做出貢獻。
這樣的社會心理狀態,是一個普遍出現的現象,特區政府需要重視對社會心理的調控,關注市民的心理狀態,了解市民的真正需求。在這種困難時刻,特區政府更需要發揮主動用作,重新建立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對未來發展的信心。這當然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加強政府透明度、加強政府與民眾的互動溝通、提高政府服務水準和效率、加強推動社會參與和治理等。
加強政府透明度顯然是首要的,這方面特區政府已有一定水平,但仍有改善空間。建議特區政府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多考慮善用電子政務統,提高政府資訊的數位化和網路化水準,為民眾提供便捷的辦事、查詢、投訴等服務,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其次是優化與民眾的溝通渠道。政府層面分工合作本無可厚非,但對於民眾來說,關鍵是具體解決問題,比如社區中的交通黑點,可能牽涉路政、發展、城規、交通等多個部門(機構),如何讓問題及時得以解決才是關鍵。現有社區服務層面分為關愛隊、區議員以及「三會」成員等,如何有機結合三個平台來快速回應民意,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此外,加強政務服務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服務意識,簡化和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減少繁瑣的手續和環節,提高辦事效率,才能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其四在於推動社會參與和治理,鼓勵和支援公民社會組織的發展,在立法、監督、評估等方面與政府充分合作,增加政府決策的公正性和民意代表性。引入獨立第三方的評估機制,對政府部門的工作進行評估和監督,獲得客觀、真實的回饋,及時調整政策和行動。
當政府優化了公共服務的質量,自然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變化,也可避免公共政策落地時受到民意阻擾,市民也能真正感受到「由治及興」所帶來的好處,自然對香港未來更有信心。當大多數市民對未來都有信心且願意努力去貢獻社會,那香港走出這一波低谷,也將指日可待。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584207/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