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中美元首準備藉11月14-17日APEC峰會會面之前,兩名曾駐港美國記者在以2019年本港反修例風波為主軸的新書《Among the Braves》(勇者之中),突然受到媒體關注。特別是聚焦書中談到現時在獄中的香港眾志創辦人黃之鋒,曾在2020年中向美國駐港總領館尋求庇護但遭拒絕的過程細節。
筆者不知道黃之鋒看到此新聞做何感受,但選在這個時候討論這本書的內容,可否視為美方對中方的一種態度上的示好?各位讀者可以自行解讀。但對於黃之鋒來說,「食得鹹魚抵得渴!」是他要學懂的簡單道理,既然要成為他國之棋子,那有朝一日成為棄子也應該是意料之中的結局。
黃之鋒出道很早,16歲已經「名滿天下」,記得他早年還出版過一本自傳叫做《我不是英雄》,貌似謙虛地說自己「不是英雄」,其實就是想告訴別人,他自己就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少年英雄,但是可有想過為何云云16歲的少年中,唯獨黃之鋒可以成為「英雄」?
2019年在香港發生的黑暴日漸水落石出,有外國勢力為了自身政治利益,意圖干預香港事務,甚至意圖藉香港遏制中國發展。這個過程中不乏有立足本地的「青年領袖」來鼓動同齡人,黃之鋒就是當中的典型之一。他們打著所謂「民主」、「人權」、「自由」的幌子,不擇手段鼓動香港青年上街衝擊,搞亂香港。
為何一眾西方媒體當年在短短時間內,聚焦在黃之鋒、羅冠聰等青年人身上?讓他們從普通平凡的年輕人,搖身一變成為具有強大社會動員能力的「青年領袖」?因為需要這樣的一些工具人來影響年輕人的衝動,繼而方便製造具體的社會混亂。該書透露,2019年8月6日,黃、羅等人在金鐘某酒店約見美領館政治部主管艾德(Julie Eadeh);翌日,「眾志」在社交網站揚言正策動9月罷課。
黃之鋒對於推動整場震撼香港的社會運動可謂「貢獻良多」,只是一個靠著出賣祖國而獲取利益的人,在本地自然是神憎鬼厭,但在外國又是否可以換個「VIP待遇」? 黃之鋒的經驗又一次證實,賣國者永沒有好下場。
這本新書由曾駐港的《華盛頓郵報》及《大西洋》雜誌的兩名美國記者Shibani Mahtani及Timothy McLaughlin聯名出版,內容詳細披露黃之鋒在2020年6月30日早上,即香港國安法生效前一天,與美方討價還價的全過程。
文章透露,黃之鋒當天急忙聯絡美國總領事館,甚至親身到與美領館一街之隔的聖約翰大廈等候,要求與美方代表見面。文章形容黃之鋒當時「身無長物,只帶了一部手機。那個早晨,他感到恐慌」。文章又透露,黃之鋒希望進入美國領事館並獲得庇護,但外交官員對他直言,無法提供外交設施級別的保護,拒絕對他施以援手。
7月1日,香港國安法正式生效,黃之鋒感到危險來了,之後甚至透過關係找到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等要員,要求美國提供庇護,但美方考慮到如果保護黃之鋒會引發中方的強烈反應,因此決定無視黃之鋒的庇護請求,這也是黃無法如羅冠聰一般逃之夭夭,隔岸觀火。有媒體引述美方匿名官員言論,坦言黃之鋒的個人利益遠沒有美國國家利益重要。
美國透過政治工具人亂華之心不死,黃之鋒之前的王丹、魏京生等,哪個影響力不比黃之鋒更為巨大?但又有誰可以得到外國政府的「真愛」?其實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一個連自己國家利益都可以出賣的人,別的國家又怎敢與他真正交心?一切不過是利益的交換,黃之鋒的餘生恐怕都要為這一次的失敗交易來買單。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515778/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