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早前發表一份物業管理費研究報告,反映香港的物業管理費貴,住戶又對物業管理缺乏積極性,等等。大部分傳媒都突出報道管理費平均佔家庭每月收入的7.4%,數字看起來頗嚇人,但仔細計算之後發覺數字脫離現實,完全不合理。
如何不合理?以消委會報告,受訪業主的每月管理費介乎200至3700元,平均是1108元。消委會說佔家庭收入的7.4%。如果按這個數字計算,1108除以0.074,可以得出這份報告的受訪住戶的家庭收入非常低,平均只有14973元。
這是一個十分反常的數字,因為消委會的受訪對象既然都是住在私樓,理應是收入較高的家庭,為何這些家庭月入竟然只有不足15000元這麼低?按普通常識也知道,如此家庭收入按道理不可能有能力買樓,是否研究機構專門找有樓的退休長者家庭來做調查?我好奇但也不得而知。但調查應該客觀公正,被調查的對象應該有普遍性,得出的數字才有說服力。若然研究當中最基本的數據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基於這些資料而作出的推論、調查結果也是徒然,整個研究就變成「揾嘢嚟講」,無的放矢,甚或有譁眾取寵之嫌。
本港近年新樓管理費是有上升趨勢,新界區新樓也動輒要4元一平方呎,原因是現在年輕人重視生活質素,買樓往往要有大型會所設施,這些公共地方產生的管理開支都會分攤給業主。但如果是買一些早年落成的二手樓,其實管理費也是逐年跟隨通脹上升,不見得特別貴。
根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香港居住在私人永久性房屋的人口佔總人口的52.9%,而居住在公營租住房屋及資助自置居所房屋的人口分別佔29.3%及15.7%,可謂公私營樓宇各佔半壁江山。在社會階層而言,住私樓的應該是較富裕的一群,因此有能力付出合理價錢獲取優質管理服務。
近年政府不斷增建公營房屋,令新樓市場主要都是做中產以上的客戶群,買樓又要通過壓力測試,單位每月管理費理應只是佔家庭月入大約2至4%,
我不明白為何消委會報告調查的私樓住戶會這麼窮,但的確7.4%這個高比例可以吸人眼球,成為大家轉發這條新聞的理由。互聯網時代信息競爭激烈,近年傳媒的風氣也越來越博取眼球,非要找到一點駭人聽聞的「爆點」。消委會該報告也花了不少時間和資源去做,也許總要找到一個「爆點」上標題才能交差,算是刷一刷存在感。
消委會的使命是維護消費者福祉、加強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的責任,其官網強調自己經常進行的調查包括嬰兒奶粉價格、年度超市價格、教科書價格等等,而明顯地今次較複雜的管理費調查不屬其強項,看來消委會都是做回其簡單調查研究比較實際吧。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490879/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