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立夏,萬物繁茂,在這美好時節,特別合適三幾好友外出相聚。前幾天偶然間聽到無綫新聞台有對廣州文化館新館的介紹,於是上周六立夏當天便和家人打卡此處。雖然廣州和香港同屬粵語文化圈,卻各有千秋。此番廣州的文化新館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流連忘返之餘不禁在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這些年國家的重大戰略,其中灣區文化建設便是戰略之一,當下兩地各有各的文化特色,但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香港漸漸褪去當初大眾文化的光芒,如何借鑒此次廣州新文化館的成功之處來提升外界對香港文化的認識,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
廣州市文化館新館以「十里紅雲一灣水,八橋畫舫十六亭」為建設規劃理念,包含公共文化中心、曲藝園、廣繡園、廣府園等多組主題園林建築,其佔地面積居全國首位。以漢唐建築與嶺南園林交匯的風格,打造展覽、創作、交流、非遺保護於一體的公共文化地標,旨在弘揚嶺南文化的新型綜合體。
所以穿梭在裏面會看到很多攝影愛好者打卡拍攝「嶺南山水」,也有很多年輕女孩子為了和風景相輝生映穿著古裝拍攝短片,當然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去文化中心看一些書法大家的展覽,除此之外喜歡粵劇的人還可去曲藝園聽戲,如同電視上在戲棚裏一邊吃著小吃,一邊感受粵劇的魅力,連平時對粵劇不感興趣的我也受感染去聽戲,為此還去瞭解粵劇的由來。
當然除了傳統的展覽之外,也利用了VR和AR技術,其中《歲時節慶軸圖》格外引人注目。我用手機掃碼之後便能化身為電子小人走進這張圖,參與行花街、舞火龍、遊神賽會等嶺南民俗活動。
中醫館內,運用體感交互技術,將古代神醫進行現代化的非遺創作,其中,「嶺南陳氏針法針灸小遊戲」以中醫的十二經絡圖為遊戲出發點,遊客通過尋找每個經絡圖來對症施針,從而瞭解嶺南針灸特色。除了這些場館還有很多專案讓人身臨其境與之互動體驗,吸引大量遊客駐足並參與其中,沉浸式感受傳統嶺南文化的魅力。
穿梭廣州市文化館內,想起過往在香港多次遊歷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其實嶺南粵語文化一脈相承,香港的粵劇與廣府的粵劇,乃至流行曲、文學的演化,都有著前後傳承的關係。但無論是香港還是廣州的文化館,感覺上是「各說各的」。例如香港的文化博物館會說香港「60後」在流行音樂和電影、電視上的輝煌,廣州的文化館也會說自己粵語文化的發展歷程,但都沒有將兩者的關係勾連起來。
我認為,大灣區要一體化發展,也應該有一個融合一體化的文化表述。粵港澳三地的文化館應該聯手打造一個文化展覽,系統講述近現代整個粵語文化圈的傳承發展,將之打造為一張文化名片對外展示。如此一來,可以令增強整個大灣區的文化深度游對境外旅客的吸引力,也可以令大灣區的青少年從小建立一個大灣區一家親的文化認知。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圖: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