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以結果為目標 KPI讓政府不再離地

2022.11.25 18:00 博客 符傳富

香港公務員向來以專業高效見稱,但市民大眾看政府,總覺得像霧又像花,看不清內部運作,對不少政策無感覺,有時甚至認為政府「離地」。尤其上屆林鄭月娥政府,在黑暴、疫情的折騰下,應對連連,但是實際成效如何?又應如何有系統地審核?往往是話到嘴邊,偏偏說不出來。

有見及此,李家超特首自參選以來,一直強調「以結果為目標」,解決市民的問題,讓市民有「獲得感」,切實感受到施政成果為他們帶來裨益。首份施政報告時附件收錄了政府就指定項目訂立的110個不同指標,包括廣大市民期待已久的關鍵績效指標(KPIs),以便監督政策措施進度和成效,適時改進。

事實上,政府一直也有不同的績效指標。時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曾經在立法會表示:「各政府部門都會就向市民直接提供的服務,適當地設立服務承諾或指標,透過不同途徑定期公布實際表現。此外,在年度財政預算中,亦有列出衡量部門服務表現的指標及部門達標的百分率。」

翻查資料,以食物環境衞生署為例,衡量服務表現的主要準則有28個可以量度的目標。例如就潔淨服務,目標是有99%的時間可以在上午9時前完成主要街道的首輪清掃服務,確保清除街道上的隔夜垃圾,按管制人員的報告,2020年和2021年都以100%達標。潔淨服務已超標完成,但問題是市民是否真的「有感」?只是一個食物環境衞生署就已經有28個指標,全政府幾十個部門總共應有以千計的指標,這些指標是否在整個社會層面仍然是關鍵?市民又能否掌握政府的績效是否達標?

關鍵績效指標(KPIs)是評核結果的一個重要工具,把KPIs提升到施政報告的高度可以令市民更容易看到政府的政策成果,集中在110項指標也能令每項指標的含金量更高。同樣是潔淨服務,施政報告訂立的指標是環境衞生黑點於2023年底前消除至少75%、鼠患主要黑點數目於2023年底前至少減半、公共屋邨每年進行約500次聯合清潔行動,改善環境衞生及市容是新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新指標明顯更具體、更全面。

評估KPIs制定得如何一般可以參考S.M.A.R.T.原則,即代表具體(Specific)、可度量(Measurable)、可實現(Attainable)、關聯性(Relevant)、有時限(Time bound),當中最考功夫的是可實現,過高的目標做不到,過低的目標沒意思,亦要盡量避免設立一些很易受外在環境影響的目標。

110項指標中,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在2027年或之前吸引至少100間有潛力和具代表性的創新科技企業到香港營運或擴展業務,包括至少20間龍頭創新科技企業落戶,可以說是非常進取。須知道在商言商,企業在哪裡發展業務取決於很多因素,況且在今日國際政治形勢緊張的情況下,難免會影響部份企業的決定。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在創科方面已經投入過千億港元,港深創科園、「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發展,和由2025年起分階段完成的科學園和數碼港擴建工程,都會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大量的土地,我們需要及早準備,用好香港的創科土地和基建,在創科發展都做到提量、提速、提效、提質。這個KPI是有挑戰性的,但也絕對是有必要的。

我們會進一步就這110個不同指標和大家探討新一屆政府的施政。特首亦提及要求各政策局和部門制訂更多指標,但能夠放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的指標必定更為關鍵,所以我們會集中討論施政報告附件中的指標。

值得留意的是,大部分指標都是由政策局而非司長負責,財政司副司長和律政司副司長沒有任何指標。由司長負責的指標都是政府的重點項目,例如由政務司司長負責的「共創明Teen計劃」和「人才服務窗口」、政務司副司長負責的改善環境衞生及市容、財政司司長負責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和「共同投資基金」等。

引入KPI,讓市民可以實質地、有效地從不同層次監察、評估政府施政。每個部門都提出KPI,哪些部門的KPI最實際?哪些部門的KPI較進取?市民最關心的部門又有甚麼具體目標?在接下來的文章,將會為大家一一探討。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598701/即時-港聞-政總東翼前地重開-張建宗-顯示政府開放包容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