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講述小市民置業的電視劇引發全港共鳴,說明香港社會對安居樂業的渴望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是在最近,銀行機構發表一份《2022新世代中產報告》,指出個人流動資產平均擁有590萬元,才稱得上是中產一族,消息引發城中話題。
中產,指個人財富與收入位處於該社會的中堅位置,不但佔用社會福利最少,也對稅收貢獻最大,在社會學上被視為具有穩定社會的關鍵群體。
中產難以用客觀財富數據為永恆的衡量標準,筆者認為反而應該看他們是否可以在社會當中過著他們認為舒適的生活,才堪稱是中產。猶記得當年薯片叔叔(曾俊華)形容中產應該是比較有閒情逸致,喝喝咖啡看看法國電影。這說明中產不僅以資產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而在香港,中產卻不一定是「龐大且穩定」。特別是疫情打亂全球經濟三年後,加上環球資產縮水,如果要有590萬個人流動資才堪稱「中產」,那恐怕有相當一部分自命中產的香港人馬上被視為基層。在經濟困境當中,「中產」甚至已經成為「類富豪」的光環。
中產能否穩定的背後有兩個關鍵觀察點,一是城市的經濟是否穩定蓬勃發展,且大多數人受惠於經濟發展?其二是城市的社會秩序是否穩定。當中產光環離大多數市民越來越遠,說明中產階層正在經濟性撕裂,若不努力上游擠身富豪階層,便只能向下流動,淪為草根基層,試問這樣高壓下,還有多少人有心情嘆咖啡,看法國電影? 這是政府必須關注的熱點。
有另一組數據更令香港人怵目驚心,政府統計數據最新數據顯示,香港貧困人口約165萬人,貧困率達23.6%,大約「四個港人一個窮」。正當特區政府不時標榜香港經濟整體持續增長的同時,貧窮人口也同步增長,顯示貧富懸殊而且有明顯數量的中產「下流」。其背後的原因離不開經濟發展畸形、財富分配不均、機會遭到壟斷等等,這些也是2019社會動亂的其中一些原因,特區政府不能不察。
特區政府經常喊著要「由亂及治,由治及興」,雖然社會經常進行不同層面的討論,但至今仍未見到有明顯的效果。
「加快發展經濟,推動全面改革,打破利益藩籬,全民共享發展」,這些都是響噹噹的口號,也是切切實實回應了二十大報告中的精神,但落到政策實處,又該如何?
全民在線等答案,急!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446166/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