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真相?並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移民在這兩年又再成為香港的都市熱話,筆者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已經舉家身在彼邦或準備出發。大多前往並不熟悉的國度,去尋找他鄉的故事。離開熟悉的地方前往一個陌生城市生活,確實需要勇氣,而一個國家歡迎陌生的外來人口,難道又不需要勇氣?很多人都在考慮移民,甚至參與移民,但很少人真正考慮過「移民」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英國是不少香港人外移的首選,對於沒有資金又沒有專業資格帶往彼邦的普羅市民,BNO可能是他們唯一的移民機會,也是一些政治狂熱分子心目中可以說走就走的「逃生門」。但新上任的英國內政大臣柏斐文(Suella Braverman)近日表示,英國的低技術移民和國際留學生數量太多,他們還帶同大量親屬到英國,部分人不一定工作或者只從事低技能工作,對英國經濟增長沒有貢獻。
柏斐文身為印度移民第二代,搖身一變成為當權者後說出了「移民」的真相。不錯,一個國家或城市提供給外來者「移民」的機會,並非為了給所有外來者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只是一種公共管理手段,用當地較優質的生活環境吸引外來的資金與人才,希望外來者可以為當地帶來經濟、技術及人力的新血,又或者承擔當地人民不願意承擔的厭惡性工作。
當你可以為當地帶去豐富的資源與做出特殊貢獻,自然會得到當地社會的接納甚至尊重。相反,當你未能對當地社會做出任何貢獻,甚至還企圖享用人家公民才有的社會福利,那你在當地人眼中將會成為過街老鼠一樣令人討厭,備受歧視。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移民市場是最真實的寫照!
「勿將移民當旅行!」這是筆者與一位準備遠走英國的好友深談時,靈光一閃的金句。那是因為我在小學時代遇上了1990年代的移民潮,當時身邊同學移民者多達七成以上,且是舉家外遷為主,或者當年他們的父母也如今天的移民者一樣,都抱著「都是為了孩子」毅然遠去。但出去了,就真的好了嗎?當時的問題就都解決了嗎?
後來的同學聚會告訴我,移民的家庭大多成為當地社會普通的一員,有個別同學未能適應當地的校園,早早輟學投入社會,靠超市理貨、油站服務員等兼職度日。部分做出自己事業的同學也是成年後自行回流香港,把握2000後的國家經濟起飛才能發家致富。而留下來的同學在香港繼續努力,至今也各有一片天地。
我們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顯淺的道理,「移民」本身並不能改變人生,改變人生的是自己的努力,無論在哪一片土地上。離開需要勇氣,但留下何嘗不是?或者大家對香港未來的觀察不盡相同,有悲觀也有樂觀,留下或離開都是自己的選擇,但請深思熟慮,要清楚移民並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我們認為香港來到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有人會深思熟慮、具體安排,也有人因時局而情緒高漲,匆匆遠走他鄉。不同的決定很可能造就不一樣的人生,這豈能不慎之又慎?
原圖:素材網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