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困擾香港市民多年,近期熱門的話題之一是尋找建屋用地,繼續明日大嶼?發展北部都會區?粉嶺高球場建屋?覓地建屋固定是一個問題,但至少大家都有熱烈分享意見。覓地建屋有很多選擇,其實每個都是可行的方法,只是差在需要花多少錢和時間而已。但港人住屋的另一大問題是「無法上車」,卻乏人討論。
早在數年前,「少去幾次日本就買到樓」的言論就被全城取笑。這兩年疫情肆虐,港人少去日本了。敢不敢訪問那些以往每年去幾趟日本的港人,統計一下,有多少人因為「把去日本的旅費儲起來而成功買樓」的?不敢,因為或許根本沒有。
近幾個月來,不少官員相繼落區,特首李家超、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等,探訪劏房戶,關注社會底層的貧窮問題。但香港社會的比例裡,社會中下層的人並不比最底層的人少,卻鮮少有人去關注他們。兩年前,有套電視劇《香港愛情故事》引起廣大迴響,劇裡的男女主角為了買樓「死慳死抵」,這套劇當時受歡迎,正是因為它夠「貼地」,說出了社會中下層的小市民心聲。
私人樓宇的樓價是小市民無法負擔的,政府雖然有推出居屋等價格低廉的樓宇,但從每次居屋的超額認購數字來看,依然是供不應求。據說,近年的居屋認購數是超過100人爭一個單位,難怪有人笑言「抽居屋比中六合彩更難」。如要讓中下層人士更易「上車」,何不重推出售公屋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可以加上一些規限,例如需租住超過20年的住戶才能購買,購置後5年內不許出售云云;既防止樓價大幅波動,又可讓公屋住戶更容易「上車」,何樂而不為?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184344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79346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