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英女王走入歷史 香港人卻走不出來

2022.09.19 08:00 博客 吳志隆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辭世,象徵一個時代走入歷史,但香港顯然還在歷史迷宮中,不少居住在香港的市民對「香港人」的身分意義仍存在很複雜的解讀。

因為英國同香港有深厚的歷史淵源,畢竟不少市民在回歸前已經生活在此,都曾經因為英女王生日而放過公眾假期,見證著香港的發展。英女王的離去觸動部分港人的感情線,有人排隊悼念,有人卻嚴厲抨擊悼念行為,引發一場愛不愛國的爭議。著名藝人羅家英甚至因為「庇蔭香港,人間福地」的悼詞成為輿論撻伐對象,連"愛國導演"高志森也出言攻擊,以致羅家英要公開致歉才能息事寧人。

今天的香港,要講述香港回歸前的事情,特別提到英國王室,需要小心表達,否則很容易被人斷章取義,扣上"眷戀殖民地"、"政治不正確"的政治帽子。關於香港1997年7月1日之前是否一個殖民地,歷史早有公論,但這種公論卻因為香港失敗的歷史教育而被大部分人所忽略。

資訊發達的今天,很多人根據自己的立場需要,用一些零碎的歷史片段來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我們需要知道,有關「香港人」身分內涵,斷然不是一句政治口號可以斷章取義,而是需要用歷史的眼光同政治傳播的技巧去完整表述。

愛國教育缺歷史便毫無效果

愛國教育若缺乏歷史教育,便是毫無效果、斷章取義的空中樓閣。因為若香港人不能清楚明白「國」與「家」與「己」的關係,我不知道所謂的「愛」從何來。

在中央重申香港「愛國者治港」政治原則後,突然間覺得「滿城盡是愛國者」,當中的細節,中央應該是了然於心的。對國家民族之愛是一種不須強調動機的「純粹的愛」,但這需要你深入了解這個國家,特別她與自己的關係。

回歸初期強調平穩過渡,沒有意識到要在政治、文化同意識形態上真正建立香港與中國,香港人與中華民族的關係,單靠著一些政治口號顯然是蒼白無力的。而社會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或褒獎誇大回歸前的時代,或不顧現實地抹黑,兩種脫離現實的所謂宣傳都在引發著負面效果。

中央強調的「人心二次回歸」,目標是要讓香港人在身份認同方面不會因為似是而非的概念而有所懷疑,不會再因為一知半解的歷史,而在歷史迷宮當中迷路。

要讓香港人走出歷史迷宮,特區政府需要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與推動歷史前進的魄力,需要在教育、公民、宣傳乃至整體施政發展方面,讓市民真正感受到國家與香港「同呼吸共命運」。

原圖:頭條日報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2372299/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