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內地廣電總局近日再整頓娛樂圈,將禁止藝人使用外國名字,或近似外文的藝名,引起網民的熱烈迴響,也帶出了歷史因由、民族自信、個人自由與市場效應等問題的討論。
相對百多年前的屈辱歷史,中國40多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成績斐然,所取得的經濟成就舉世聞名,目前已是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上的強國,正努力邁向民族統一和復興的偉大目標,相信沒有中國人不同意,我們已經尋回失落了一個多世紀的民族自信。
新中國崛起,離不開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基恩裡擅長吸收外來文化,將之揉合再創造合乎己用,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新文化。例子包括遠至漢唐盛世和佛教中土化,近至中國共產黨揉合源自西方的共産主義和資本主義,結合我國本身的文化和國情,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綫。
共產主義老大哥蘇聯在1991年解體,但中國共產黨愈戰愈勇,帶領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以後來居上的姿態逐步超越美國。
我們當然要嚴防美西方以其擅長的所謂「普世價值」等民主自由理念進行思想滲透,但無論英語、日語、韓語等外國語言,都像我們漢語一樣,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本身是中性自然,頂多反映該國某些文化特質,但當中沒有任何政治取向,不需要視作洪水猛獸般防備。
另外,幾千年下來,漢語吸收了無數外來詞彙,例如禪、菩提、涅槃、瑜伽、盤尼西林、坦克、康乃馨、羅曼蒂克等等,多不勝數,豐富了漢語的詞彙和靈活性。
反過來 ,中文也影響了外國的語言,例如英語中的kowtow(叩頭),ketchup(茄汁), wok(鑊、鍋),kung fu(功夫、武術),dim sum(點心),tofu(豆腐),fengshui(風水)等等,不勝枚舉。可見,學習和適當(注意: 是適當,不是半鹹不淡,半中半洋式的混雜語言) 採納外語詞彙確可以促進文化交流,又能反過來豐富自己的語言,何懼外語之有。
而且,因為過往的歷史原因,例如香港被割讓給英國殖民管治了150多年,現在仍是國際金融中心、台灣受日本統治了半個世紀、上海曾淪為美英法三國的租界 ,當地居民過往及現在較多使用外語,改洋名,是有其歷史背景和實際方便,未必單純是崇洋。
而且,中國還是在冒起中,還需要吸收外國先進領域的營養來進一步壯大自己的綜合國力。東風還未完全壓倒西風。 美西方大國雖然自己的國內問題多多,正走向下坡,但在科學、金融、醫學、藝術文化等領域方面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何不以一個從容自信的態度看待藝人使用外國名字。
無疑藝人是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但最重要還是他們的言行舉止,以及他們所飾演的電影和劇集會否帶來傷風敗俗的壞影響,或者傳遞一些影響國家穩定和民族和諧的訊息。
藝名是影響藝人能否走紅的一個重要因素,也牽涉他們的個人自由和喜好,當中更有市場效應的考慮。 例如藝人起一個獨特,詼諧,或者容易發音和牢記的外國名字讓「粉絲」更容易記起自己就是一個成功的藝名。
筆者認為,這方面適宜留給藝人們較廣闊的空間發揮,才能讓娛樂圈更為活潑,創意更澎湃,中國的軟實力更容易對外展示。
原圖:Angelababy微博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