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打破市場區隔 助青年堅定創科信心

2022.07.29 08:00 博客 林暉

一年一度文憑試放榜,今年8個狀元6個選擇讀醫科,令不少輿論認為,似乎香港年青人的路徑選擇與政府致力推動創科轉型的方向不匹配。如果最出色的人才都是做醫生,那麼代表這些人年青人最看好的不是創科發展。

我認為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醫療保健的發展前景是非常明確的。全球人口老化,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因此醫生在未來仍然是鐵飯碗,醫療保健服務的通脹,在可見的未來都會持續跑贏其他服務,也就是有加價的能力。有能力讀醫,就可以保障將來做「月球人」(月入一球,也就是百萬元)。

在中央關懷和政府立志發展下,香港創科的前景固然好了不少,市民對此的信心有所增強。但香港創科的整條路徑如何發展?其實還是未清晰的,或者說有待規劃的。

筆者過往在其他場合多次強調,無論是互聯網,還是未來的云宇宙、人工智能,都離不開大數據,都離不開「大即是美」的定律,也就是市場必須足夠大,才是有效的。胡潤研究院與廣州市商務局、廣州市黃埔區去年底聯合發佈《2021全球獨角獸榜》,在全球的獨角獸企業中,中美兩國擁有74%以上。相比全球500強企業,中美兩國只是佔53%左右。為何在創科的世界,兩大經濟體佔比明顯更高?因為沒有足夠大的數據量,搞創科沒有意義。

因此,香港作為大灣區的香港,才能發展自身的科研實力,讓香港的創科成果用得其所。政府真正要推動創科發展,不是給初創企業多少多少的補貼,那也是倒錢落海,而是積極與內地協商,拆除粵港澳大灣區三個不同經濟體的市場藩籬,尤其是互聯網藩籬。

雖然在「一國兩制」之下,內地有著與港澳不同的互聯網安全,但港澳作為特區,既可以對外聯通,也必須可以對內聯通。香港可以上外網,但也應該擁有內網的完整權限。例如香港人的身份可以開辦內地的自媒體賬號,可以玩內地的網路遊戲,可以看內地版權的電視劇,等等。在香港開發的互聯網服務,可以簡便的方式取得內地認證,就可以全面在內地落地,等等。政府應該推動這些方面的制度基礎建設。

當然還有本港教育資源未能與時俱進的時間滯後問題。香港近幾年雖然口號上重視了創科,但整個教育系統,仍然變化不大,投放在理工科、創新科技研發的資源仍然不夠多,社會上對傳統尖子讀醫的定性思維更不會一時三刻轉變。要扭轉這種社會風氣,政府需要辦更多的創科活動,吸引青少年自小接觸高新科技,創新及科技局聯同新成立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都應該在這些方面多所作為。

說到底,港青選擇讀醫,是因為他們看不到自己變成馬雲、馬化騰的可能,因此他們沒有跳出香港,擁抱全國、全球的雄心壯志。對此政府要多做實事。

原圖:香港中聯辦

http://www.locpg.gov.cn/jsdt/2021-10/21/c_1211413965.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