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良政善治第一課:請先復活問責文化

2022.05.10 23:00 博客 吳志隆

剛落幕的行政長官選舉,李家超眾望所歸高票當選,各方祝賀聲音不絕,對香港未來也信心滿滿,仿佛已預見香港未來如有神助,所有問題迎刃而解。沒有水晶球的今天,這種亢奮的樂觀氣氛該由何因素支持。

但我們可以從今天做起,追求明天會更好,如果新一屆政府願意建構一支「強有力敢負責」的執政團隊。

筆者欣賞李特首拋出「以結果為目標」、「提速、提效、提量」的改革豪言,但這些目標能否開花結果,關鍵還是要看執行者有沒有決心走過整個改革的過程,無論多困難。若要論斷李家超未來五年的改革能否見效,推行近二十年的「高官問責制」將是一個值得持續觀察的重點。

心水清的讀者或者已經發現「問責制」近年已經更名「政治委任制」,由行政長官自行邀請社會菁英組成「小內閣」,並由此推動公務員團隊執行政務,但原本制度「問責」的制度要義被輕輕放下。

於是該制度長久以來因為缺乏問責文化而被視為「制度怪獸」。有此制度近20年來,除最近因「洪門壽宴」主動請辭的徐英偉外,印象中就只有四位官員因故自動請辭,包括2003年的葉劉淑儀(23條)、梁錦松(偷步買車),2004年被指沙士報告「警覺不足」的楊永強,還有2012年騙取租金津貼的麥齊光。

為何過去五年問責制頻頻再被社會提起,因為官員應該被問責的事件此起彼落,但在位者卻欠缺前人主動承擔的風骨,上位者也欠缺改弦易章的勇氣,於是給人一種官官相護,得過且過的消極印象。

今年第五波疫情為何爆發?香港為何被反修例風波折騰得遍體鱗傷?甚至去參加「洪門壽宴」的官員也不只徐英偉一位,但為何其他人仍在其位?並非說一定要請辭離職才算「問責」,但仍再其位又要如何向社會展示自己承擔責任?卻甚少有人從此著眼。於是只要官員不尷尬再坐一會,尷尬的就是公眾。

一直以來,特區官員鮮少公開承認錯誤,很難不讓人懷疑它根本不知自己錯在哪裏,遑論要為錯誤承擔責任。但政府又該如何「承擔」,曾做過問責官員的學者張炳良教授認為,關鍵在問責制缺乏清楚的制度倫理和具體的問責傳統。

過往沒有不代表將來不能有,候任特首競選期間曾提出要為施政訂定KPI,那會否考慮讓問責問化重回執政團隊?同時建構一套有效的問責機制,讓問責精神成為推動政治委任制發揮高效率的強大推動力。只有如此,「提速、提效、提量」才不會淪為一句競選口號,而是具體可見的結果與目標,這樣的改革才會見到希望。

原圖:文匯報

https://dw-media.wenweipo.com/dams/share/image/202205/08/62774f3ae4b0b52e974138c5_v1.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