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疫情復熾,今年3月1日至4月19日已經累計近50萬宗本土病例。在內地的防疫理念下,始終堅持「動態清零」,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但由此衍生的一些影響、代價,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今天聯繫一位很久不曾見面的朋友,從他哪裏聽到一些地方政府防疫的「故事」。
朋友在貴州省一個偏遠的農村小鎮,當地有老人去世,需要在本地辦理喪禮。根據朋友那邊的喪葬習俗,但凡有人去世辦理喪禮,都是靠附近的鄰里鄉親自發性去幫忙。
有人去世,在平常時候,主人家的親戚朋友過來奔喪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戲劇的一幕發生了,因為現在各地疫情嚴峻,親戚朋友來弔唁,被當地政府攔截在村口不准進村,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外地人」,就算有綠碼和核酸證明也不行。
最後經過大家協商,過來奔喪的此行人簽了「擔責責任書」才獲進村。不過因為他們去了,喪禮上自發幫忙的街坊鄰里卻一走而空,寧願背上「做事不地道」的名聲。「這些弔唁的人是外地人,街坊害怕他們有病毒」,這是朋友自述的。
「街坊情」在病毒面前不堪一擊,這無可厚非。但通過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雖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防疫政策不搞一刀切,但是下面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層層加碼的這個現象,由城市裏到區裏,鎮裏,再到村裏,因為各級官員都怕擔責,秉着「寧可錯殺一千,不肯放過一個」的原則辦事。
農村自我防疫意識薄弱
越到下面地區,如農村這些地方,居民的防護意識都很薄弱,哪怕現在疫情全國爆發,但在村鎮很多人還是不會帶口罩。在農村大家都是「熟人社會」,彼此之間互相認識,更加沒有防範意識。加上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很多都往城鎮化發展,剩下的老年人比較多,醫療資源更加有限。所以防疫政策越到下面一定層層加碼的,因為地方官員一旦放進來外地人,在農村一旦有人確診後果不敢想像,當地官員很大可能「烏紗帽不保」,反而做「過」了,最多被批評要求整改。
除此之外,另一個問題就比較深刻,疫情背景之下,農村人在「熟人社交」圈子裏面比較排斥外地人,「哪怕你再有綠碼」,但在他們的眼裏外地人就是病毒。前年疫情初期的時候我就曾經說過,長期的排他性抗疫,是會造成大眾的心態改變,後果難以預料。
封關這幾年,國人開始對外國人帶有一種有色眼鏡。國外躺平了,那也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不得不躺平,覺得很多外國人身上帶病毒的幾率很高。而現在發展到一個地方對一個地方的排擠,比如近期深圳對外地來深的人員全程加碼排查,這些都會造成一種地域排他性,這種心態影響才是最深遠的。
中央近期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倡議。但我不僅疑惑,「全國統一大市場」核心就是拆除地方壁壘,人員之間往來也需要開放的,有活力的;而不是死板、封閉的。如果大家一看到外地人就害怕,那豈不是跟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精神背道而馳嗎?防疫的現實卻是要盡可能減少人員往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壁壘。
原圖:港台
https://newsstatic.rthk.hk/images/mfile_1584717_2_20210408125507.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