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本想與讀者分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四句話,四句可以鼓勵我自己的話:「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行不避險,盡了最大努力」。
但偶然間又發現了一連串陌生的名字,他們雖「貴為」全國人大代表,卻往往在大家不熟悉的崗位上努力奉獻,用自己的生命與事業實踐著這三句話,他們的故事對於正在抗疫逆境當中「罵政府、怨社會」的一部分香港人,會引起怎樣的思考?!
全國兩會剛剛落幕,李克強11日最後一次以「國務院總理」身分出席中外記者會,表示本屆政府任內最大挑戰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及經濟帶來的影響,並稱政府「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行不避險,盡了最大努力」。
若回首過去五年,無論國家無論香港甚至全世界,都面臨罕見的挑戰,全球仍未走出新冠肺炎的陰霾,俄烏開戰又衝擊全球經濟,不少香港人對這個城市失去信心而離開,留下來的也不見得同心同德,而無論個人、香港、國家或世界,真可謂「問題天天都多」。
當此複雜且不明朗的前景,克強總理所言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行不避險,盡了最大努力」便是我們(特區政府及管治團隊)應該學習的態度。無論是個人或者是政府,在挑戰面前都要堅持志向,不畏困難,不懼艱險去面對,才有機會走出逆境重見陽光。
筆者也明白很多事情知易行難,因此在此分享幾個全國人大代表的故事,以資鼓勵。在香港人眼中,全國人大代表、政協代表大多是「政商權貴」,但在內地確實有很多來自人民的代表,只是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出自己的光輝:勇奪「砌磚世界盃」的泥匠鄒彬、在手術床上仍要堅持抗疫的中醫師張伯禮、打破盾構機西方壟斷的工程師王杜鵑等。世界面對很多問題,國家與香港也有很多挑戰,但正因為「問題天天都多」,才需要各行各業各展所長,一個社會眾志成城去解決問題。倘若我們放任躺平,問題並不會因此而解決,相反會持續惡化,最終無可收拾。
這些不熟悉的名字在我們不熟悉的專業里發揮自己的專長,將事情做到極致,讓那一方面的問題不至於困擾全社會,甚至可以服務全社會。同樣,我們也應該在自己的職權內盡其所能位社會服務,否則社會終將讓所有人買單。這本是人盡皆知的顯淺道理,但做不到的人總是多數。看著別人的故事,是否可以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人生?也想想香港這個城市的未來,既然大家選擇留下來!
原圖:文匯報
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3/11/AP622abdd7e4b036dce99d450c.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