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速進入後疫情時代,美國、英國、澳洲等國家宣佈開放國際旅遊,亞洲除了率先的新加坡,日韓等國相信也會很快逐步開放。中國怎麼辦?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專家吳尊友日前有一段比較詳盡的論述,提出中國如果繼續堅持「動態清零」,經濟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但如果像歐美國家一樣「躺平」,老百姓、社會、官員都沒有辦法接受。因此他透露多個團隊在研究完善現有防疫措施,既能保證疫情防控,同時和國際社會接軌,「相信中國人民有智慧能在近期出台進一步完善的策略」。
簡單說,中國過去式以封控手段實現「動態清零」,外面的世界無奈選擇「躺平」,中國下一步的策略,是會通過創新手段,實現既要控疫,也要回復對外往來。兩全其美的雙贏結果,若如是當然最好。但我相信回復對外往來後,控疫上一定有所妥協,要堅守的應該是不大規模爆發的底線。
如何做到呢?暫時沒有看到國家的妙計,我個人推想,正在香港大規模推廣的快速檢測包,是否是可行的一條路徑呢?
快速檢測包的技術原理跟核酸不同,準確度稍遜,但只要採樣正確,也可以實現95%以上的準確率。香港現在很多公司都要求員工上班前先快速檢測。隨著技術成熟、產量增加,現在快速檢測包的價格快速下跌,市面出售的最低也就三四十港元一套,出廠價應該只是十元八塊。
現在的大規模核酸,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其實成本都頗高。想想要找場地、組織人員,大家要排隊一兩個小時,所有這些地方、人員、時間,都是成本,雖然很多時候是政府埋單而沒有體現在市場價格上,但對社會而言成本甚高。
中國內地要回復對外往來,必然是不隔離檢疫的往來,否則談何回復?其他國家都不隔離檢疫了,根本不需要爭論背後的道理正確與否,既然是全球化、一體化,別人都這麼做你不跟,那要冒著極大的被孤立風險。不隔離檢疫、又要保住疫情不失控,我看只有大範圍推廣快速檢測包一途。
試想想,全國14億人,每人每天做一次快速檢測,如果國家對企業實施免稅等措施,其實只是「一支煙」價錢的成本。還可以對不同風險地區實施不同的檢測頻率,例如口岸城市要每天或隔天檢測一次,非口岸城市可以每周檢測兩次,內陸城市可以每周檢測一次。如此一來,代價可控,有人「中招」可以及時發現,迅速採取措施。加上內地有完善的病毒追蹤系統,可以很快找出大部分密切接觸者觀察。
當然,這種做法疫情的程度會比現在嚴重,應該一直都會低水平傳播,只是一個折中手段,不會大爆發而已。
反而香港顯得特別被動,因為香港既是小地方,本來沒有資本與外界脫節;但現實是香港對美英等多國都實施禁飛,實際上比內地更加封閉。眼下疫情嚴峻,大家焦點都在於如何把疫情壓下去。但壓下去之後又如何,香港難道要以永不對外通關來換取內部「動態清零」?如此香港這個既不對內地通關,也不對外通關的城市,還有什麼存在價值呢?
因此香港既要做好眼前的抗疫,也要為將來後疫情時代的常態化做好預案。首先要補強的是主動的病毒追蹤,開放不是「躺平」,新加坡其實也要求入境遊客進行追蹤。特區官員不能以逃避態度應對後疫情時代。
原圖:巴士的報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9890096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