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忙於工作,仍未有時間去看電影《梅艷芳》,但據說上映近一個月本地票房已經大收4000多萬,電影吸引程度可見一斑。但最近瀏覽新聞,發現梅艷芳的胞兄梅啟明又再成為新聞主角,聲言電影使用了他持有的「梅艷芳」的商標,要求電影公司賠償。消息一出成為城中熱話,有網友一語中的:「大哥與媽媽的出現,梅艷芳的故事總算完整了!」
作為香港流行歌壇的代表人物,梅艷芳的舞台表演確實迷倒萬千粉絲,但電影在今天的香港之所以大受歡迎,除了歌迷對她的懷念外,更重要的是她的人生故事感動更多人。出生1963年的基層家庭,四五歲開始賣唱生涯,她在成名後曾表示,如果人生可以從來,她希望童年可以多讀書,不用一顆小小心靈便擔憂挨餓,這是今天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的童年。
但每個人一生總會有一些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你把握到的話便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故事,而可以把握住機會的人往往是有所準備的人。梅艷芳憑著多年走唱生涯打下的基礎,在18歲時把握住新秀歌唱比賽的機會,一舉奪冠開啟光輝的舞台天后之路。
唱片大賣,聲名鵲起,若是你又會怎樣選擇?被冠以天后的梅艷芳積極回饋社會與國家,1991年的華東水災,甚至已經是她人生最後階段的2003年沙士,梅艷芳都積極發揮她的社會影響力,呼籲演藝界與市民支持國家救災,支持香港抗疫。而成名後的梅艷芳也並未因此一帆風順,感情路上受挫,也受過黑社會滋擾,但她都以堅強的個性跨過困難。
但她的故事卻沒有因為她四十歲匆匆病逝而完結,選擇將財產成立信託基金,奉養年邁的母親外將用做慈善用途。但她的母親與大哥不顧一切爭產而又鬧出連場風波,卻未料《梅艷芳》電影一上又引來這對活寶,難怪網友說沒有他們參與,《梅艷芳》電影並不完整。梅啟明挑起一場官司,讓人重溫梅艷芳波折的人生,也算是讓未看過2003年報紙的年輕一代重溫了當年的爭產盛況。
筆者談到梅艷芳並非想緬懷當年的香港怎樣怎樣好,畢竟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好與不好。而是在今天備受黑暴、新冠疫情折磨後的香港,我們確實需要重溫「梅姐」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年輕人更需要耐心接受磨練的意志,有厚積薄發的累積,才可以在機會來到時迸發光芒。
而當掌握機會又該如何將機會做大,記得看過曾志偉對梅艷芳的評價:阿梅在圈子裡的人緣可以算是第一,因為幾乎所有認識、不認識她的人都支持她。其實從一般演員變成明星容易,但要成為巨星,關鍵要看人緣。這個圈子人緣很重要,像她這樣的巨星對所有人都很真誠,尤其是下層人士都很真心,不會有兩種面孔。
善於經營人際關係,與人為善,對千人僅一面,其實知易行難,今天很多候選人都說要代表基層,但他日成為尊敬的立法會議員後,又有多少人可以身體力行持續關注基層?這是個值得觀察的點。
原圖:電影《梅艷芳》海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