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際大都會,相對於中國其他城市,香港社會一向較為開放,港人視野也較為廣闊。然而過去幾年,香港屢次發生政治動亂,激化社會矛盾,於是不少人將責任歸咎於房屋供應短缺,逾20萬人愁困劏房籠屋等等。政商界因此備受批評,地產商自然也是受抨擊的對象之一。
香港地少人多,產業比較單一,自從80年代工業北移,到90年代便開始發展金融及地產業。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外向型城市,以開放的政策和包容的態度,成功打造了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帶動了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如今,香港已是先進的城市,幾十年來人口不斷增加,使房屋需求越來越大,房價自然水漲船高,當我們在埋怨房價太高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特區政府的庫房收入,佔了將近4成從地產方面而來。
香港有別於中國內地經濟市場,國內人才輩出,地大物博,產業多元化,無論農業、工業、軍事、甚至科技發展均排在世界前列。從近期的國內大循環,國民做到自給自足,便能夠看得出,即使房地產市場放緩,國家經濟也可以依靠其他行業支撐。反觀香港政府,如果放棄房地產方面的稅收,單靠金融方面的收入作為主力,恐怕未能應付港府龐大的日常開支。
因此,從理性角度來看,在沒有開拓好其他新產業時,香港不宜放棄房地產方面的收入。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房屋某程度上也像是一種產品,對外地買家具有潛在的吸引價值,許多內地朋友喜歡香港樓宇,甚至願意多付額外印花稅購買港樓,這種現象在豪宅市場屢見不鮮。能吸引外地資金投進房地產市場,對香港經濟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這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人們希望香港庫房儲備充足,資源更好分配給弱勢社群,又期望房價便宜讓人人買得起。世上有那麼容易的事嗎?還真有,不過需要一點時間,特區政府的「北部都會區」規劃,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將香港分為「南金融、北創科」,將房地產分為兩個市場,一方面大量興建公營和資助房屋,另一方面開放私樓巿場,增加港府庫房收入。筆者支持港府發展「北部都會區」,開拓創新科技中心,正是因為可以造大香港塊餅,造福香港下一代。
作者:亞洲地產創辦人 蔡志忠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