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管制假新聞 比立法更重要的一件事

2021.04.27 16:00 博客 吳志隆

日前,警察一哥鄧炳強不點名批評一份報章曾以「誤導、炒作、不盡不實的報道挑起香港仇恨」,近日也有媒體呼籲政府要關停一些「煽動暴亂」的媒體。自2019年暴亂以來,假新聞、假記者的事件再度引發社會爭論,有人高舉新聞自由的旗幟,有人也高呼需要立法監管,兩種立場各有支持者,相持不下。

公民培養媒體素養

不能否認,新聞自由對現代社會極為重要,但假新聞的破壞力也不能小覷,兩種論點的交鋒,只能成為一場精彩但沒有結果的辯論比賽。保證新聞自由的同時又能降低假新聞的破壞力,世間上是否存在這樣的可能性?筆者以為,在公民教育中引入「媒體素養(識讀)」(Media Literacy),是一個重要助力。

「媒體素養」是美國加州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波特(Potter)提出的概念,筆者應該被視為當代社會的一項生存技能,因為這是指一個人如何與身邊的新聞信息共存的一種態度,甚至是一種能力。無論是對新聞資訊的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及製造(create)等綜合能力,這也都是今天社會中的每個人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包括你與我。

判別新聞真偽能力

台灣將這種概念翻譯成「識讀能力」,筆者認為更為貼切。試想我們每天手機彈出的各種資訊不下百條,我們也活躍在各大社交平台,接收資訊的同時,我們也在傳播資訊,能否判別這些資訊的真偽便十分重要。因為當中不少都會影響你的生活決定,試想當政府疫情通報、交通消息會影響你如何上班;財經消息會影響你的投資計畫,國家大政與國際局勢,甚至影響你會否移民的決定,人生一切決定都與身邊的資訊息息相關。

媒體素養有別於媒體從業員的專業媒體訓練,強調自主思辨能力與判斷真假的能力,從而以批判性角度去解讀各種媒體資訊,發現並拒絕假新聞。波特教授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對傳媒運作有一點認識,分別只在程度高低。程度低的人較易受傳媒影響,警覺性較低,程度高者則會思考訊息背後的意義,並且對媒介語言、經營方法、擁有權、以至媒介對人的影響等課題有相當理解。而這種能力並非來自先天,而是需要後天累積各方知識,建立一個廣博的常識架構,任何人都能逐步掌握判別假新聞的能力。

原圖:頭條日報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2051457/%E5%8D%B3%E6%99%82-%E6%B8%AF%E8%81%9E-%E7%84%A1%E5%9C%8B%E7%95%8C%E8%A8%98%E8%80%85-%E9%A6%99%E6%B8%AF%E6%96%B0%E8%81%9E%E8%87%AA%E7%94%B1%E6%8C%87%E6%95%B8%E6%8E%92%E5%90%8D8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