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好多年前,《明報》頭版有一則報導,題為「書中自有午餐肉」,說的,是大角咀「鮮魚行學校」前校長梁紀昌的一個校內新政,就是給交齊功課的學生獎勵罐頭午餐肉。
有此想法,源於午膳時間校長巡課室的一個微小觀察。
那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梁校長發現一位六年級自行帶飯的女生連續三天都在吃鴨頸,第一天問她,她說減肥;第二天再問,她仍說減肥;第三天,校長請她出走廊單獨傾談,女孩這才道出因由。原來,女童的爸爸失業了,為節省開支,家人每晚十時後會在旺角甘霖街買每份5至10元的「下欄餸」,肉留給父親和弟弟吃,她和媽媽就吃「餸頭餸尾」。
校長答應送她罐頭,誰知此例一開,好多老師來反映,原來每個班都有父母失業的學生正在吃「無餸飯」,於是校長決定自掏腰包,買下大量午餐肉罐頭,獎給每星期交齊功課的學生。因為這所學校的孩子大多來自基層家庭,此舉既能鼓勵學生努力讀書,又能間接給貧困家庭扶一把。
這就是教育,這就是教者的初心。對孩子、對人、對這份工作,「上唔上心」,才是重點。教育,不只是成績、分數、入大率,教育更是,點滴在心頭的關懷與鼓勵。
日前5歲女童被虐殺的悲劇,引起社會討論,議員葛珮帆在立法會向問官員說了一段精警的話:「虐兒問題社會已經討論了好久,單是立法會都討論了好多次、好多年,公聽會都做過幾次……現在不是沒社會討論,是政府沒立法的決心,勞福局說要找教育局,教育局又說要問勞福局……今日好多政府政策都面對同樣問題,就是一跨局就你推我我推你。其實,你們可否將這種事擺上心?」
對社會問題,到底當官的,上唔上心?還是每次要等到悲劇來臨才亡羊補牢?
同理,如果每個人,包括學校老師、鄰里親友,都把孩子的瘀痕或不尋常舉動「擺上心」,5歲女童也許命不該絕。
有位訓導主任告訴我,她每朝早都站在校門迎接學生,不時問:「A同學怎麼今天臉龐黑了?B同學為什麼眼睛紅了?……」教育局沒有指引規定老師要這樣做的,但我們不是機械人,教者更不該只按程序辦事,一定要有白紙黑字寫著一、二、三、四才去做。
社會進步是否只能換來人心僵化?從心出發的噓寒問暖,難道已成了校園絕唱?
原載:港人講地
https://www.speakout.hk/港人博評/70511/-獨家文章-做官的-為師的-你上心嗎-#selected
原圖:頭條日報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2045766/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