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周末去上水附近的山野遠足,回程時經過粉嶺芬園,那曾經是警察少年訓練學校(Police Cadet School)的所在地。筆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居住在粉嶺四年,這次路過當地,勾起不少回憶。
警察少年訓練學校成立於1973年,當時的香港警察面對社會治安敗壞,罪案叢生,警隊又因貪污盛行而形象低落,招募基層警員出現困難,因此希望透過招募十五歲半到十七歲,已完成中三教育的男性少年,入讀既提供基本學科教育,又重視紀律培訓和身體鍛煉的學校,使他們在完成一或兩年的課程後具備比較好的基礎去投考警員。開設初期分一年和兩年制課程,後來全是兩年制。到八十年代末期,由於資助中學教育日漸普及,招募警察工作也沒有困難,少警校於1989年關閉。十六年間,共有約4300人完成課程,絕大部分(約95%)均選擇加入警隊,其餘的則加入其他如消防、海關等紀律部隊。
筆者在警隊服務時,認識頗多警察少年訓練學校出身的同事,任警校教官時也曾有學生是少警畢業後入伍的。從他們口中,知道當年少警校的訓練非常嚴格,住宿與上課環境簡朴(當然沒有冷暖氣),冬天也是以冷水淋浴。每天清晨6:45便要起床,晚上10:00正必須關燈睡覺。校園內的清潔都由學員們負責,教官(全是比較年輕而有晉升潛質的警長或督察)中有些身兼舍監之職,住宿在校內,負起全天候的教導和照顧學員責任。學校把少警按其宿舍分為「智」、「勇」、「誠」、「毅」四個社(這四個字也是該校的校訓),經常舉辦社際的體育、文藝、象棋、野外活動等比賽,課餘時學員要定期在學校安排下到某個社區參與社會服務當義工。少警出身的警隊同事,談到當年的青蔥歲月,全都認為生活雖然刻苦,教官極為嚴厲,但很感恩學校給了他們一生受用的知識和品格培育,學會關心社會,學會自律、忍耐與團隊精神等。的確,筆者曾帶領少警出身的警察中,很多都表現出色,在警隊立下不少汗馬功勞。讀者們可能也知道,後來有些少警在服務警隊數年後,轉職加入影視圈而成就顯赫(包括林嘉華、張家輝、馬德鐘、黃智賢等),相信這和他們曾在少警的歷練有關。
眼見香港近年教育出現的嚴重缺失,導致大批中學生被洗腦而觸犯刑案,就算是沒有被警察逮住的亦可能屬於行為乖張,滿口髒話的小流氓。其他不太頑劣的,往往也容易受朋輩影響,仇視警察和建制,對內地有關的事物存有極大偏見。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招募警察一定困難重重。經歷過2019年的黑暴事件,警隊面對的挑戰與艱辛,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沒有足夠的警察,如果警察的心理和身體質素不夠強,香港是岌岌可危的。
筆者建議,香港警隊應重建警察少年訓練學校,從少年階段培育可靠、忠誠、堅毅的人材,每年為警隊提供穩定的新血補充。因應現在的教育制度,可以將課程改為三年制,由中四開始,三年後完成中六課程參加文憑試,之後投身警隊或其他紀律部隊。如高考成績良好,能獲本地或內地大學取錄的,可頒贈獎學金助其完成大學教育,條件是畢業後必須選擇加入警隊投考見習督察。還有,招生對象應放寬至新移民與少數族裔(但須已居港最少四年,以便在中六畢業後具備永久居民身份)。學生在學的三年,像以前的少警一樣,也可有學校分發的零用錢,減輕其家庭負擔。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香港社會比四十多年前富裕得多,怎會有父母會讓子女不在主流學校讀書而進這樣的特殊學校,既辛苦,又難與其他學生競爭入讀大學。愚見認為,少年時期學業成績平平,並不代表他們將來就不能出人頭地。若果願意吃苦,接受紀律,在少警學校一面繼續學業,一面在德、智、體、群各方面都得到磨練,就算將來不當警員,也必不會走入歧途。況且,如今很多中產父母,不惜花數千元讓子女參加一些一兩個星期的外展訓練,日曬雨淋,也是希望磨練其意志,提高身心的質素。如果少警學校重開,我們將會見到不少基層的家庭,由於本來種種條件所限,難以給予下一代較好的機會,但卻樂於其子女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和大好的就業機會。把他們培養成正直可靠的力量,社會中的負能量便相對減少。這是個雙贏的方案,但願警隊認真考慮。
原載:點新聞
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012/11/AP5fd3799ce4b0fde037046c91.html
原圖:頭條日報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14/20160729/478044/%E5%B0%88%E6%AC%84-%E7%8C%9B%E6%96%99%E9%98%BFSir%E8%AC%9B%E5%8F%A4-%E7%9A%87%E5%AE%B6%E9%A6%99%E6%B8%AF%E8%AD%A6%E5%AF%9F%E5%B0%91%E5%B9%B4%E8%A8%93%E7%B7%B4%E5%AD%B8%E6%A0%A1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