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佈的施政報告包含有特區政府補助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就業的計劃,及後的電台「烽烟」(phone-in )節目竟然有聽眾批評此舉是將香港的珍貴人材送到「另一地方」做開荒牛,令人慨歎香港的競爭力不斷滑波,正是這類目光短淺的言論令新一代香港人固步自封。
香港有很多人抗拒與內地融合,諸如種種原因以往已分析探討過。但今次想再深入談談香港新一代已喪失了我們祖父母輩和父母輩鼓勵我們迎難而上的奮鬥精神,也就是香港賴以成功的重要精神之一。
上述的電台聽眾批評政府用薪金津貼來鼓勵畢業的大學生離開香港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浪費了十多年用來裁培大學生的公帑資源。他更稱之為將珍貴人材「送到另一個地方」。
從這位男性聽眾的口吻來推測,我猜想他還看不通世界政經大棋盤格局,仍以為香港可以獨善其身,能夠自強於中國急速發展之外,而不需要融入內地,所以才用「另一個地方」來形容粵港澳大灣區。他的「大香港」言論正正反映很多香港人的仇中心態,也正正是這種心態令新一代香港人固步自封,自絕於國家的鴻圖發展計劃之外。
香港過去幾十年的成功,除了因爲地緣政治、大批南下的資金和人材,以及港英政府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和積極不干預(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 ) 政策等釋放了香港人的靈活性和創意潛能,帶來豐碩的經濟成果之外,最重要是我們祖父母輩和父母輩當年不怕向外闖,不怕做開荒牛的奮鬥精神。
我們當中很多人的祖父母輩都是50、60年代從內地逃難而來。就算是原居民,很多為生計,都要飄洋過海謀生,或行船,或到外地打工養活一家。經過我們祖父母和父母為我們這一代打下堅實的基礎後,到我們成長時,香港已是世界製造業中心,後來更轉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幾代積聚下來的「祖蔭」讓我們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和全民就業的豐盛生活。
因為我們也親眼目睹過父母輩克勤克儉,不怕做開荒牛吃些少虧的奮鬥精神,這種身教也影響我們戰戰兢兢,踏踏實實地努力工作,更珍惜社會給我們向外闖以擴闊眼界的機遇。那時,香港只有兩間大學,所以我們非常羨慕有能力去外國留學的同學,因爲可以去外國見識見識嘛!而父母也鼓勵我們若有機會一定要去外國闖天下。
但現在大學學位太充足了,新一代由小學開始已每年去幾次海外旅行,去外國留學見識?對他們來説是「濕濕碎」! 我有不少朋友有能力供孩子去外國唸書,而他們也鼓勵子女成行,但偏偏孩子們就不願意離開熟悉的香港而堅決不肯去外國留學幾年,令父母非常無奈!
此外也有聽眾在電台節目期間打進來説,擔心現在很多年輕人因爲缺乏對內地的認識,沒有信心和興趣往內地工作和生活。 這讓我想起最近從一位女性朋友口中聽到的一件小事,雖然是個別例子,但確實反映到一部份香港年青人輕視內地人,但對著他們卻又有點自卑的複雜心理。
事緣友人的女兒去了外國留學,認識一位同是來自香港的男生,但男生一開始就表明要專心學習,不想在異地經常與華人學生來往頻密。這原是好事,至少可以多與其他外籍同學練習英語。 但有一次,朋友女兒為一名來自上海的女同學慶生,該名路過男生停下來與她交談,即使看見生日佈置卻完全沒打算向內地女生送上祝賀。 朋友女兒忍不住提點他,怎知他説不懂用普通話説生日快樂,接著轉身就走,令朋友女兒為之氣結!
姑勿論該名男生是否真的不懂用普通話説出簡單的「生日快樂」四個字,抑或只是托詞,但至少他是不願意或真的不懂與內地同學溝通,否則一句happy birthday 就已經足夠!
寄語香港年青人,擺在你們眼前是有無數的機會:施政報告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一帶一路以及將來中央必定想辦法將香港納入在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等。
問題是你們願意離開安舒區(comfort zone)和調節好心態嗎?要不怕吃虧,不怕做開荒牛?要學好普通話,要學習與內地同胞相處和融入他們的生活?
若你們不願意,無所謂,那就專心留在香港「塘水滾塘魚」吧! 不過政府勞工處數字顯示,疫情令年青人的失業率大幅飆升,由今年六月的5.9%升至十月的20.1%
與時代共舞,抑或與時代脫節,全由你們自行決定!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289987/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