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爭吵不休,許多年輕人對現實不滿,無論是否源於房屋問題,都應該將房屋問題處理好。香港地少人多,平均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呎,可說是非常擁擠不堪,港人居住在如此狹窄的空間,難免心情煩躁,房屋問題也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
大家不要以為161呎很小,其實還有更小,就是坊間俗稱的劏房。據統計,香港有9.27萬個劏房,居住著大約21萬人,而他們人均居住面積只有約50呎,為什麼住房會這樣小呢?那是因為租金昂貴,一個在市區如北角,實用面積80呎的劏房,租金每月要$7000到$8000,打工仔需要用近一半的薪金來交租。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如此狹窄的居住環境,是繁榮背後的一闋悲歌。
讀者可能會感到疑惑,香港不是有公屋嗎?就算港人平均上樓的輪候時間,從3年延長至5.4年,但這些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滿18歲就可以申請,理論上應該都有公屋才對。當然,如果入息高過申請限額者,是可以選擇購買居屋甚至私樓,他們是有能力的一群,不至於長期租在又貴又小的房間。
外界總是借此抨擊港府的房策不人道,筆者認為恰恰相反,是港府過於人道主義造成。原因是這些劏房客絕大多數是新移民,有申請來港團聚的港人內地妻兒,有部份酷刑聲請留港的南亞裔人士,香港有十幾萬名南亞裔人士,也有近50萬名內地新移民,他們未申請到公屋或沒有資格申請公屋,這些人士如有一半(即近30萬人)是低收入家庭,他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租在劏房裡。至於50萬名新移民怎麼算?每天150個單程證名額,1年是54,750名,最快10至12年才有資格上樓,即粗略計算,累積有約50萬名新移民住在私樓。
房屋問題歷來是港府施政重中之重,如果說港人平均161呎的居住空間很狹小,那麼新移民50呎的空間是一種虐待。解決劏房的措施,只能是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縮短港人上樓時間,也縮短新移民申請資格時間,如從居住7年才可以申請,縮短到4至5年。這些新移民雖然住在劏房,但他們大多數人勤奮上進,努力工作,極少拿取政府綜援金,讓他們也盡快上樓,既可幫助弱勢社群,也可提高香港國際形象。
原圖: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9/2019/0916/349219.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