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接連發生兩場工廈大火,政府宣布加強對違反地契用途工廈的執法行動,主要針對工廈存有「危機品牌照」及符合「公眾人流」兩方面作考慮,即指工廈有違契用途,引來不少公眾人士進出,包括小孩等,一旦發生火警,後果十分嚴重。
今次違契使用者包括商店、教會、食肆、康樂、娛樂及學習中心等等,一些成本較低的行業,都不得於工廈經營,香港寸金尺土,商舖、寫字樓租金昂貴,零售、食肆等連鎖店和大企業才可負擔高昂租金,小企業和一些創意產業只能移至工廈經營,如今政府即將嚴厲執法,這些行業如何生存,難道他們也要北移?
眾所週知,自從80年代末期開始,香港工業轉型,工廠大多數遷往珠江三角洲一帶,工業大廈裏幾乎沒有工廠,空置率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記得03年沙士時期,工廈樓價暴跌,有些呎價甚至低至每呎百多元,業主賣樓幾乎是半賣半送,有朋友當時買了新界某工業大廈收租,1萬呎樓面只需百多萬元,今天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
現今工業大廈裏沒有工廠,是歷史遺留的問題,小市民都知道,政府不可能不清楚,工廠當寫字樓用途更是完全公開,公開到連使用者都忘了是違反地契的行為。工廈違契十分普遍,幾乎各行各業都有,筆者夠膽說,有九成以上的工廈有犯規情況,當局要全部執法談何容易?
新移民10年後 才有機會住公屋
這樣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除了違契經營生意外,據說還有大約1萬2千人住在工廈劏房裏,這又是社會悲歌,無論住宅劏房還是工廈劏房,居住者絕大多數是基層新移民,他們來港未滿七年,不夠資格申請公屋,唯有蝸居劏房,工廈劏房租金廉宜,這些低層人士才有容身之所。假如有一天將這些人趕離工廈,他們只有選擇返回原來國家居住,不必家庭團聚了。
有專家說政府應立即大量增加公屋供應,以解燃眉之急。其實不然,真正解決劏房問題的方法,是檢討公屋輪候的資格,例如讓剛移民到香港的人士可以申請公屋,否則蓋多少公屋都幫助不了他們,仍然要10年後,這些人才有機會入住公屋。
筆者認為,全港絕大部分工廈都有犯規情況,政府短期內不可能完全執法,要解決問題,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從危機程度方面處理,一些領有製造或貯存危險品牌照,以及消防安全設備不夠的工廈,應該立即嚴厲執法。此外,亦應考慮放寬那些消防安全足夠的工廈用途限制,容許其在條件許可下,申請補地價更改用途,這樣既可讓工廈物盡其用,也可緩解基層困境。
圖:大公報
http://images.takungpao.com/2013/0716/20130716041005990.jp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