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學校是用來讀書的

2016.03.25 10:00 時事 余非

近日不斷回想,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身份認同」的困惑?搜索枯腸,答案是:沒有。不只沒困惑過,是問題根本不存在。黑頭髮、黃皮膚、書寫方塊字,不是中國人,可以是什麼人? 小學時跟身份認同有關的事只記得一件—不懂得填籍貫。回家問父母,才填上父親的鄉下,什麼縣什麼村。縣和村這些字眼很泥土,跟家住十八樓格格不入。填上籍貫之前與之後的好多年都未曾還鄉;然而,即使如此,也從未有過身份困惑。父母的兄弟姊妹都在鄉下,知道自己有祖宗、有根。打從懂事開始就清楚明白,我是一個在香港出生的中國人。香港,是出生地;國籍,是中國。一點疑問也沒有。 那什麼時候開始,「身份認同」會走入視線的呢?大概是大學三、四年級之間,當時中英簽署聯合聲明,香港回歸成為必然。我的經驗有多大代表性?不知道,只知我那一代人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最在意的是讀書。有書讀,不用去工廠做工是身在福中。珍惜讀書,是想將來有能力改善家人的生活環境。讀書是要掌握中英數等基本能力,也透過學校生活令自己變得能幹。如能考入大學,就更加喜出望外。 那時的中學,讀書就正正經經的讀書,沒有花巧的背書、默書、做筆記,倒令學校生活過得津津有味。放學後不回家去同學家是例外,也無非是要小組合作廣播劇,是中國文學的功課。此外,體育堂學跳土風舞、社交舞,為備戰陸運會要環校跑操練,被選入合唱團於午飯時要練歌……,在在都是當年的校園生活。一輪流水帳,無非想展示「政治未入侵校園」的舊貌。在自自然然的環境下成長,走入視野的「大困擾」,也不過是同學仔之間因相處而來的茶杯風波。 考入大學後的生活就更專注了,文字學、聲韻學必修,卻一竅不通;古代散文遇上蘇文擢老師,讀大學仍要背書默書……。面對堆積如山的自習功課,以及長長的書單,是甘之如飴的苦學,因自知「無料」。以優秀的中學成績入大學的頭一年,首要是把自信心徹底敲碎;面對更深更闊的知識之海,要承認自己無知。在馬料水的日與夜勤學,源於發自內心的謙虛與求知慾。 而「身份認同」之類的議題走入視線,跟社會多談政治有關,因回歸已是不爭的事實。讀研究院時更遇上代議政制(區議會選舉),時事至此以更繁雜的姿態走入眼簾。 慶幸自己有充足的空間自自然然地慢慢成長,並在心智比較成熟之下才接觸政治與時事。回想一次成長過程,那些年未成年的我們有空間做屬於自己年齡該做的事。對照當下,那些年的空間今天已不幸被蠶食。由中學到大學,今時今日要「堅守力爭」才能抓住做回一個普通學生的空間。 各政治力量是否記得,學校,是用來讀書的。有良心者,應留點空間,給下一代慢慢成長。 原載於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6/0321/3296271.html 圖:http://searchnow.go2tutor.com/index.php?srchtxt=%E4%B8%AD%E6%96%87%E5%A4%A7%E5%AD%B8&mode=4&page=3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