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被一些人批評為「一帶一路」報告,這完全是不顧事實。「一帶一路」只是十三個章節中其中一節,篇幅只佔十分一。論長短,有關土地房屋的段落更多。再者,香港從來都是國際城市,經濟活動完全靠外,能為香港開拓六十個沿線國家的新市場,包括貿易、融資、設施或專業服務,對香港年輕人就業和上流肯定有好處。說來說去,反對派不能說出「一帶一路」壞處。
至於十億元「一帶一路」獎學基金,只是每年用基金投資收入作為獎學金,最多只是給一百名外國學生來港。現時每年升讀本地政府院校一年級課程的人數約為一萬五千學生,相比之下,最多才是一百名外國的「一帶一路」學生,不影響本地學生升學機會。
至於是否把公帑益外人?請看下列數字:
二○一五/一六年度,政府在專上教育的總投資近一百九十六億元。在二○一五/一六年度,平均每位香港大學生每年政府預算投資為二十六萬九千一百三十港元, 較二○一四/一五年度, 上升百分之十八點九。
除了恆常資助,特首梁振英過去幾年和今年《施政報告》也提出逾十五點五億元對本地年輕人或大學生的投資。包括:三億五千萬元獎學金資助香港學生赴境外升讀知名大學,去年中便已有近一百名同學獲資助,未來兩年亦會繼續資助,二○一七/一八學年再檢討成效,即最多有三百位同學可受惠;一億元獎學金給體藝、社會服務等方面表現卓越學生升讀大專;已投資逾三百萬元資助幾百名學生到內地升學;八億元的「資優教育基金」;三億元「青年發展基金」等。
政府每年斥資逾投資二百億在本地大專生身上,那是恆常投資,每年有增無減。今次《施政報告》只是一次性地投放十億元在「一帶一路」獎學基金,明年不用再撥。
隨着「一帶一路」策略的鋪開,香港人要增加對相關國家的認識,才可以打開這些大舞台。這些外國尖子來香港,有助拓闊香港學生的海外視野和建立人脈關係,也可以促進相關國家和香港的感情,何樂而不為?
原載於頭條日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457/20160118/416121/ 圖:無線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