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高志森:地球人,你願意到火星交流嗎?

2015.11.08 11:00 時事 屈穎妍人物專訪系列

今天,好多香港年青人都抱怨沒機會、上流乏力,從前香港人歌頌的獅子山精神、努力打拼就有階級流動的故事,這一代嗤之以鼻:你們這些老餅別老在想當年,從前是發展中社會,機會多的是,今日?搵工難,搵好工更難,機會?發夢就有。 「我不同意!」高志森以導演的眼光告訴年青人,什麼是機會。

將鏡頭抽高一點、看遠一點

「只要你將鏡頭抽高一點、看遠一點,就會發現不一樣。以電影為例,很多人說,香港電影已死,我說,你不要老想著拍港產片,你想中國電影,那機會就在眼前。」 「香港電影最風光的90年代,最高紀錄一年拍300部片。但你看看今日中國電影,年產已過千部,三、五年後可能年產幾千部,如果這樣你都說沒機會,咁你好渣喎!」 「今日中國電影消費是幾何級數上升,市場可以是美國荷里活本土市場的三倍,識諗的年青人已經行過了羅湖橋。推論到各行各業亦一樣,哪裡有競爭,哪裡就有機會。」 「但內地沒有創作自由嘛……」新一代總是這樣說。 「沒創作自由又拍得一千部?如果,你在美國拍一部歌頌ISIS的戲,我不覺得你會有創作自由囉!每個國家都有她的國情,自由都要符合國策。」 「問題是,年青人肯不肯走過羅湖橋,去了解、去適應這個市場?否則你就是錯失機會。」

十個地鐵站內的地球

高志森說了一個真實故事…… 七、八年前,他開始帶他的舞台劇班底到內地穿州過省演出。當時有些演藝學院剛畢業的工作人員,在facebook 上這樣寫:「我哋地球人又要返大陸同火星人做野喇!」 「沒錯,七、八年前內地的劇院設備不太好,工作人員態度也差,我經常跟他們吵架。去年,我們去了一個叫徐州的地方,不查字典都不知她在哪裡,那裡的劇院,是建在公園的湖中央,人間仙境一樣,靚到……我敢說是我見過最美的劇院,好新、設備一流,連工作人員都好專業。於是,我再問這幾個年青人:『如何呀?這火星?』他們說:『唉,現在香港真的拍馬都追不上!』」 「試想想,如果這幾個地球人不是這幾年跟我去了火星,目睹火星改變,哪會有這種體會?如果你永遠在香港那十個地鐵站來來去去,塘水滾塘魚,到頭來是誰短視?是誰喪失機會?」 所以,高志森導演認為今日年青人的機會俯拾皆是,只視乎:一,你有沒有把鏡頭拉高;二,地球人願意跟火星人交流嗎?

回鄉咭+不怕競爭

有時候,機會甚至簡單到只是一張回鄉咭。 「我認識幾個年青人,佔中期間跟了大隊去佔領,最近,他們說要拿作品去北京交流,有點擔心過不了關。那天,我收到一通電話:『高生,我張回鄉咭仲work呀,work呀!』」那種興奮,像重生。 一張回鄉咭,其實是個很重要的機會,是你打開國門的鎖匙,從此展翅翱翔。 至於開了門,如何爭取機會,高導演說,建基於兩個元素:不怕蝕底,和不怕競爭。

兩座右銘 三個機會

入行時只得十七歲、中學水平的高志森,幾十年來能抓緊每個機會,就是靠這兩個座右銘。 「我人生第一個機會是被TVB選中做《溫故知新》裡的大哥哥。當時我只是個中學生,因為參加北角街坊會的戲劇表演,被揀卒的助導看中,就開展了第一個機會。如果我當時跑去做暑期工賺錢,不是做沒酬勞的街坊話劇,我便不會有機會跳進TVB。」 「第二個機會是考入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做編劇。當時麗的要請40個編劇,我膽粗粗去見,同期去考的有很多大學生,條件上我是蝕底了。甫坐下,見我的人是梁立人,他說:『17歲?你寫過些什麼?』我二話不說,掏出兩寸厚的劇本,全是我在學校戲劇學會寫的獨幕劇。如果,我平時不是傻仔一樣不計酬勞幫學校寫那麼多劇本,今日,就不會成為我做編劇的資本。」 「第三個機會是做導演拍《開心鬼》。當時我是寫劇本給吳宇森拍的,忽然吳要調到台灣去。沒有導演,大家望了望,我這個人,編劇之外,場記又做、副導又做、又拍宣傳片、又剪預告片……拿編劇人工,卻做突許多,是時候給他機會了,於是,高志森正式執起導演筒,成為新藝城影業第一個內部調升的導演。」

由捱到jet-so的年代

一切機會,都是因為長期不怕蝕底累積而來,那是高志森成長那個年代的價值觀,可惜今日一切已改變,千禧年後,香港人只會講著數。 「5、60年代講捱,改善生活靠雙手打拼;70年代尾,許冠文有句對白:『新界啲牛夠勤力啦,又唔見佢發達?』自此,這種價值觀就改變了。到80年代講橋、講創意、講食腦;90年代,一切講figure,數據為先;到了千禧年,只講so,現在是一個jet-so的年代,所謂jet-so,不是社會的jet-so、機構的jet-so、家庭的jet-so,是我的jet-so。」

火星已經悄悄超越地球

這些年,高導演經常在中港兩地的大學講學,接觸過,總結出兩地大學生的不同特質: 「內地學生,對眼是有火的,他們先看到你的好處,然後進取地吸收,他們包容性好強。至於香港學生,他們比較『邈』,普通啫、呢啲我知丫、嗰啲唔使睇啦、佢好彩啫……總是挑剔人家不夠好的地方,然後奚落一番,自我感覺良好。」 這是傳媒長年的潛移默化,慣性用close-up去放大問題,從不用wide shot讓你看到宏觀遠景,於是,這代人只以為地球就是一切,死也不願踏進火星,卻原來,火星已經悄悄超越地球了。 撰文:屈穎妍 圖、片:HKG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