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歐洲的中國瓷器

2019.03.01 23:58 生活 黃艾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中國文物有164萬餘件。 我在網上得知,原來北京某報章有報道說,現在存世的流失文物,來源共分幾類:第一類是鴉片戰爭之後從中國搶來的,掠奪者主要來自法、英兩國。筆者從前也有談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法國楓丹白露宮 (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內的圓明園瓷器。 國人常認為外國的中國文物都是侵略者掠奪的;但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 (The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的亞洲部負責人林政升在接受《歐洲時報》英國版採訪時,鄭重地表示,西方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藏品,並不總是西方人在中國搶掠的;博物館的收藏中,還是有很多來自博物館本身出資購買和社會的捐贈的。我在《香港近現代藏瓷大家》一文便談到徐展堂博士 (Dr. Tusi Tsin-tong 1941-2010) 捐贈及資助英國維多利亞及阿爾拔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何鴻卿爵士 (Sir Joseph Edward Hotung 1930- ) 捐贈給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而在大英博物館,大家更耳熟能詳的,便有大維德 (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 Ezekiel David, 2nd Baronet ) 的藏品。

大維德瓷器展櫃

大維德瓷器展櫃

第二類是清道光之後,中國很多宦官從宮中偷竊古董,變賣流出中國的。第三類是當時中國的外銷產品。我國於康、雍、乾時期瓷器的外銷數量,為歷朝之冠,數量大得驚人。第四類乃民國時期通過中國古董商售至國外的。當時國家不禁止向外國銷售古董。例如吳啓周,盧芹齋、戴福保、仇焱之等人,都是著名古董商,今天尚有他們的貨底經常在拍場出現。當然尚有當時琉璃廠百數十家兼做中、外國人生意的古玩店,都是其中參予者。所有這一類項下的古物,外國人都是通過商業行為購入,無一件是掠奪的。
外銷彩瓷碟二款

外銷彩瓷碟二款

第五類乃通過購買、拍賣、或私人捐贈等途徑。我知道以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 為例,首批入館的瓷器乃在1644-1722年間的德化瓷,負責購置者乃當時大英博物館的行政管理人法蘭克爵士 (Sir 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 1826-1897) ,這批瓷器是真金白銀買的。 自從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從中國運瓷器回歐洲,收藏中國瓷器遂成為歐洲王公貴族之一時風尚;法國、英國、德國、葡萄牙的貴族們就是其中的表表者。尤其英國人對瓷器情有獨鍾,幾乎每一個中上家庭必有一套像樣的名貴瓷器茶具與及在起居室陳設瓷器。甚至今天英女皇並在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溫莎堡 (Windsor Castle),查理士皇子夫婦的官邸克拉倫斯府 (Clarence House) ,以及哈裡皇子夫婦的非正式寢宮肯辛頓宮 (Kensington Palace) 亦收藏及陳設了大量瓷器。
清代外銷調味料瓶(左) 及 青花盤 (右)

清代外銷調味料瓶(左) 及 青花盤 (右)

到了17世紀,進口歐洲的瓷器越來越多,如1602年到1657年間,從中國運往歐洲的瓷器約300萬件。迄18世紀初,歐洲各國船舶可以直航廣州,通過廣州十三行訂購大量中國瓷器進入歐洲市場,自始瓷器成為歐洲人普遍的日用食具及陳設品。一直延續到18世紀晚期,德、法、英各國依次開發及生產自己的瓷器,才減少進口中國瓷器。有人估計,從16世紀開始,二百年間,絕不會少於一億五千萬到二億件中國瓷器流入歐洲。
清代外銷調味料瓶(左) 及 青花盤 (右)

清代外銷調味料瓶(左) 及 青花盤 (右)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清代青花外銷瓷盤)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