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教育工作者首先應接受國民教育

2019.01.05 15:58 時事 穆Sir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那究竟如何才能使「一棵樹搖動一棵樹」呢?作為前線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要先從「一棵樹」開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棵樹,這棵樹只有長得夠茁壯,以他所擁有的知識技能,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言行身教,才能搖動「另一棵樹」。

筆者早前到香港中文大學,為通識教育的準教師講了一課「身份認同」。筆者認為,「香港人」和「中國人」這兩個身份不存在排斥性,也不存在什麼討論空間。班上有準教師反問,為何需要在這些身份中,向學生特別強調「中國人」這個身份,這是否屬於「灌輸」、「洗腦」?

萬世師表孔子幾千年提倡「知、情、意、行」的教育主張;西方認知行為學派則強調,「認知、感受、行為」三個層面彼此互動。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認為認知層面決定了受眾的感受和行為。上文提及那位準教師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實是認知上存在不足。

於是筆者向他娓娓道來一課「香港史」,從不同生活的例子,由天星小輪上反映的港英時期種族隔離政策,到不同「旅港」同鄉會,帶出各地移民來港本都以旅行、暫居為目的而留在香港。後來,大眾媒體尤其是電台和免費電視台的建立,以及本港經濟起飛,慢慢開始確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但歸根究底,我們始終是中國人。談到「灌輸」、「洗腦」,筆者反問一句:「一加一等於多少?」當中有學生回答:「二!」筆者回應一句:「閣下應該已經被十進制『洗腦』了,答案還包括二進制的10。」

踏入2019年,國民教育是否應該重新納入考量呢?而國民教育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對中小學生,更重要的是對「一棵樹」––對教育工作者的國民教育!

作為教師,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必須給予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教育絕不能只停留在為讀書而讀書,更要透過吸收知識,關心家國乃至世界。正如明代思想家顧憲成所題:「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國民教育。

原載: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1/01/PL1901010004.htm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5/0930/3195088.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