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選舉如何成為民主?——美國版民主

2018.10.27 00:40 時事 林放之

19世紀之前「民主」和20世紀「民主」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19世紀之前,「民主」是負面。從古希臘帕拉圖到18世紀的政治哲學家盧梭,Democracy一字指「平民統治」,但他們都擔心此制度或會將墮入暴民政治,把國家推向崩壞。帕拉圖認為「平民統治」下一階段是「暴君政治」。伏爾泰表明反對民主,認為民主是暴民政治,人性自私,人民只為自己利益著想,不會考慮社會公眾利益。盧梭認為,只有小國寡民才適合「民主」,國家需要統一意志;但民主制度下,人民多,精英少,精英被人民掩蓋,人民各自利益不同,難以凝聚共識,國家遲早陷入內戰。法國革命提倡的不是「民主」,而是「自由、平等、博愛」。美國和法國革命後,只有貴族精英才有選舉權。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卸任演說中公開表示擔憂政黨選舉將分裂國家。美國「民主黨」原本自稱「共和黨」(Republicans),原本並非叫「民主黨」。「民主黨」(Democrats)這名稱是1790年代政敵們貶低和諷刺他們的戲稱。由此可見,以往的「民主」Democracy屬貶義詞,相當於現在的「民粹」(Populism)。

民主一詞曾為負面

「民主」一詞從貶義詞轉變成褒義詞,或許源自於馬克思。馬克思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寫道:只有當工人革命推翻資本階級專政統治,才能達到真正的民主。蘇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思想,並自我標籤為「民主」。20世紀共產主義國家標榜自己為「人民民主專政」。根據馬克思主義,「人民民主專政」是相對於18世紀後歐美革命所建立「資本階級專政」:19世紀的選舉制度下,窮人、女人、有色人種根本無資格投票;無論有多少人投票,參選人只代表資本階級。選舉制度根本談不上「民主」。 馬克思理論的社會主義革命及蘇聯自封為「民主」典範,被歐美國家視為威脅其「貴族精英」統治。為壓抑馬克思主義,19世紀末歐美國家逐漸增加人民的投票權,接納社會主義政黨參選,甚至派兵打壓蘇聯。除此之外,歐美需要拿出另一套「民主」理論,維護「貴族精英統治」,抗衡馬克思社會主義的興起。這套「民主」理論的源頭是「美國式民主」。

美革命後初稱共和

19世紀美國的政治制度與歐洲不同,1776年當美國建國之時,差不多全部歐洲國家都是皇權政府,美國的政制與眾不同,但最初美國革命後稱自己的制度是「共和」,不是「民主」。美國建國時的「民主」與現在的「民主」完全不同,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發展。 建國之初,美國的選舉制度被後人稱為「傑斐遜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傑斐遜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建築師。美國的獨立宣言、三權分立、選舉制度出自傑斐遜。立國之初美國只有富豪精英才有投票權。傑斐遜在1790年代創立「民主-共和黨」,是現在「民主黨」的前身。但無論是傑斐遜的「民主-共和黨」還是對手「聯邦黨」,都有「革命軍傳統」。自傑斐遜1801年成為美國第三任總統,他的民主黨一直把持美國朝政半世紀。 1828年,民主-共和黨內部分裂,最終由傑克遜(Jackson)領導的「民主黨」贏得選舉成為美國第七任總統,他也是最後一位曾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總統,1828年至1856年期間,史稱「傑克遜民主」(Jacksonian Democracy)。傑克遜善於把政敵標籤為「少數特權富豪階級」,標榜自己是「為多眾利益」,並獲得總統之位。政府「為多眾利益」成為美國式「民主」的內涵。 同期,新興政黨、「非革命軍傳統」的輝格黨因1837年美國經濟衰退而冒起,更成功在1841和1849年贏得總統大選。但兩屆輝格黨總統都在任內初期離奇病死,繼任的副總統都轉投民主黨,甚至有陰謀論認為輝格黨總統遭「被醫死」暗殺。為了阻止輝格黨的進逼,民主黨再次將輝格黨標籤為「富豪政黨」,另一方面修改選舉法例,於1856年取消資產限制,容許貧窮白種男人投票,爭取平民支持。傑克遜的平等和人民,只限白人和男人。擁有「革命軍」傳統的民主黨很快贏回美國總統之位,輝格黨則走向衰落。

林肯倡自由納民主

美國第三位「非革命軍傳統」總統是林肯,他在北方工業支持下,創建現代的共和黨,並在1861年成為美國第16任總統,隨即爆發內戰。在林肯的宣傳下「民主」Democracy一字開始成為褒義詞。為推動解放黑奴運動,林肯將「自由」思想放入「民主」的內涵。林肯認為,以往美國殖民者被奴役,為了自由而革命;廢除奴隸制度也是為了自由。「民主自由」放在一起,源自於林肯。 即使林肯解放黑奴,「選舉」還沒有放入美國「民主」的內涵。1870年美國憲法第15修訂案要容許所有種族的男性擁有投票權,但各州立法阻止非白人或窮人投票。法官思想影響判決:州政府訂立含歧視成分的選舉法律獲得聯邦最高法院認可,直到20世紀最高法院的法官們思想改變後,才推翻原來判決,將含歧視的法例定為違反憲法。但美國還要在平權運動後的1965年,即林肯死後100年,才迎來真正的全國全民普選。 作為「非革命軍」傳統政黨出身的總統,林肯難逃死於任內的「宿命」,1865年內戰結束後不久便被暗殺。美國內戰期間,部分民主黨人加入林肯的共和黨,林肯死後,由前民主黨人領導的共和黨,如Andrew Johnson和Ulysses Grant成為總統和執政黨。換句話說,美國革命後首100年,美國均由當年的「革命軍」傳統政黨領導,屬隱性「一黨專政」,三名「意外當選」的「非革命軍」總統都死於任內。 1877年,前輝格黨人Hayes領導的共和黨贏得總統大選,要向民主黨承諾只做一屆總統,才能順利完成任期。但1881年他的共和黨後繼者James Garfield再次在上任四個月內被暗殺身亡。繼任者共和黨總統Chester Arthur和後繼的民主黨總統Stephen Cleverland推動文官制改革,取代過往政黨分贓制,換總統不一定換公務員。之後美國政治開始確立兩黨制。 進入19世紀末,美國政治學家們開始將選舉政治制度稱為「民主」(Democracy)。但這不是為了宣揚推廣「民主」,而是當時美國貪污和經濟問題嚴重,學者們認為美國政治制度出問題,建議改革美國政制,參考其他選舉制度國家。當中最出名的政治學家是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美國總統Woodrow Wilson。他的本職是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和校長。他的主要學術研究美國和英國的政治制度。他認為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是導致美國貪污嚴重和社會問題無法解決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的行政立法分立,導致美國政府不能有效施政。他建議美國政府應該參考英國的「民主」選舉國會制度,將行政和立法機關統一。美國要加強政府行政機關的權力,操控立法權,以應對當時美國的各項社會問題進行改革。對Wilson來說,英國的國會制度通過人民選舉投票,因此也屬於「民主」,所以美國可以參照。「選舉」開始與「民主」掛鈎。

掀戰屢稱保衛民主

在Woodrow Wilson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他沒有對美國進行政制改革,但他加強了總統在行政和立法的參與度。他在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改革」是拋棄門羅宣言,開始美國在美洲以外的全球範圍積極參與戰爭的百年歷史。1917年4月,Wilson向國會宣布美國參戰的理由是「捍衛民主」。美國參戰的大義是:美國要聯合世界的「民主」國家共同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和平基石是「自由」。在Wilson的描述下,敵人德國是「帝國」,是「專制」,雖然事實上德國有國會;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和墨西哥內戰的革命軍,都屬於「民主」。在這篇演講中,「民主」的定義是「人民參與政治的自由」。此處繼承了林肯的「民主自由」觀點。 在Wilson的論述下,當「民主」等於「人民參與政治的自由」,「選舉」和「革命」都屬於人民參與政治自由。美國政府有責任維護世界「人民參與政治的自由」。即使美國到1965年才有「全民選舉」,1917年美國已自封「民主捍衛者」。此後百年,美國每次參與世界各地的戰爭,它的理據都是「保衛民主」、「對抗專制」。 至此,經過100多年美國政治發展,在19世紀末開始,「民主」Democracy從貶義詞變成褒義詞,從原本「平民統治」破壞國家繁榮穩定,變成「人民參與政治」、「追求自由」、「對抗專制」。「民主」被美國人賦予「自由」、「反專制」、「選舉」等思想。當「民主」Democracy在19世紀末逐漸成為褒義詞,人們創造一個新字「民粹」Populism代替舊字「民主」Democracy的貶義。至今,同樣由人民經選舉投票產生,好政府叫「民主」,壞政府叫「民粹」。 1917年開始,「美國式民主」與「馬克思民主」在20世紀進行民主話語權的鬥爭。 原圖︰特朗普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onaldTrump/photos/a.10160782630980725/10160802554520725/?type=3&theater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