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在上周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最為人關注的是東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她說:「政府決定馬上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研究和設計工作將於短期內啟動,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與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伙。在中部水域與建人工島有助滿足長遠的房屋、經濟及就業需要,配合香港整體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我們可運用新增的土地儲備,將現時巿區的稠密人口分散,有利落實舊區重建,改善居住環境,達致更均衡的全港空間發展布局。」
其實,前特首董建華早在8月出席團結香港基金午餐會的時候,建議在香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水域填海,建造兩千百公頃大型人工島,最多可容納逾百萬人口。他說:「香港土地不足,已嚴重影響民生與年輕人成家計劃。我呼籲各界展現愛港愛家的心,摒棄自身利期求同存異,共同開闢土地,讓香港有足夠發展空間創造新一代的輝煌。單靠東拼西湊不能解決現時香港土地短缺問題,從整體經濟定位、地區競爭、工程可行性和考慮社會需要,在維港外開闢足夠的土地,是作為解決土地嚴峻問題一大步,希望填海建議能得到香港政府關注。」
董建華為了引起巿民對填海造地的關注,他邀請了「民間特首」劉德華義務為團結香港基金製作了《讓下代看見》短片,宣傳東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在短片之中,劉德華深情旁白。他說:「如果香港出現一大片全新土地,我哋會多好多空間去起公營房屋同設施,基層巿民要改善生活咪唔使等咁耐。新土地亦都會造就新嘅創業空間,衍生唔同工種,帶來更加多就業機會。我哋亦可以有更多公共空間來起公園、球場、泳池、圖書館,同社區中心等等嘅休憩設施。好多呢一刻以為解決唔到嘅問題,都有可能搵到新出路。要增加土地面積無錯係有好多方法,中短期計劃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如果要長遠紓緩住屋問題,喺坊間眾多建議裡面,我覺得東大嶼嘅大規模人工島方案睇嚟係比較可取。可能有人話填海造地有排搞,但我認為唔應該因為時間問題而猶疑,相反只要值得做,就應該捉緊機會馬上做,縮短等候時間。」
以上三位「特首」同時擁有一個「填海夢」,就是要解決香港現時建屋土地嚴重短缺的問題,但不少團體對此方案表示反對,例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會公義與民生關注委員會土地小組。他們發起網上聯署,要求擱置東大嶼人工島計劃,並以「先棕後綠藍」發展土地,優先推行其它更即時及可行的選項,如棕土、粉嶺高爾夫球場、閒置土地、短期租約地、軍營用地等。
然而,該團體的建議又是否可行呢?例如,現時政府推行的洪水橋計劃,透過收回棕地和農地發展新巿鎮,涉複雜的賠償及潛在法律訴訟,需時三十至四十年。但是,人工島因不涉及太多業權問題,專家指出最快十一年內第一期便可落成。其次,現時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共欠9,000公頃土地,若只收回棕地和高爾夫球場,根本不以滿足龐大的土地需求。相反,填海造成便能長遠滿足廣大巿民的住屋與商業發展的需要。
再者,有團體指政府花費5,000億港元進行填海工程是一個「大白象」工程,根本不值得推行。但是,在計劃之中,人工島將會建造大量房屋及公共設施,可以供約100萬人居住,還可以打造多一個商業核心區,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刺激經濟發展。其實,90年代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也有不少人認為造價過於昂貴及不值得。但是,倘若當年沒有落實發展,今天便沒有享譽國際的新機場,亦沒有青馬大橋及東涌新巿鎮。
另外,又有人表示各大地產商一定會於人工島上大量興建豪宅,而小巿民還是買不到樓。但是,對抗地產霸權最好的方法是大量增加土地,供應多了,便無懼樓價被炒至天價了。而且,人工島預計會興建多達40萬個住宅單位,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盡量追回過去數十年的大落後,讓更多人可以置業。
最後,有環保團體指責政府填海不環保,危害海洋生態。但是,現時的填海技術已經很成熟,最先進的非浚挖式填海技術已經顧及到海洋生態,將影響減至最低。當然,政府亦需要做好嚴謹的環境評估,平衡環保與發展的需要。
東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在社會激起大量爭議,但正如「民間特首」劉德華所說:「我知道一講到填海就肯定有好多唔同意見,但呢個世界真係會有一個百分百完美嘅方案咩?想香港繼續向前行,取捨係在所難免。選擇一個對香港未來最有利嘅方向去行啦!」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7/0522/3452867.html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7/0623/3463888.html
http://www.takungpao.com.hk/ent/text/2016/0925/26527.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