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選舉如何成為民主?——社會主義革命

2018.10.13 13:27 時事 林放之

自中世紀以來,皇權與貴族一直鬥爭。起初,皇權以神權作為其統治合法依據。但隨著天主教衰落,君王把皇權從神授轉為人授以鞏固皇權。貴族把君王的皇權指責為「專政」,打著自由平等的旗號推翻君王。

同期,18至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商人富裕,但人民依舊貧窮。同期的圈地運動將農田收歸至貴族及商人手中,促進工業發展的同時,農民卻喪失土地被趕走。喪失土地的農民進入城市成為廉價工人,卻進一步被工廠剝削,或淪為失業暴民。1774年法國推動自由市場改革,糧食價價在自由市場大幅飆升,爆發1775年麵粉暴動。1780年代十年期間,法國收成不足,全國貧民飢荒,到1789年法國巴黎已缺糧。這些貧苦人民喊著自由平等的口號去革命。

但激情過後,貴族精英組織新政府,19世紀初選舉只有貴族精英參與,人民生活沒有改善,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利,沒有獲得自由和平等。人民繼續當廉價工人,圈地運動繼續推進。正是因為革命未能帶來理想中的生活改善,受皇權人授、自由平等思想影響,人民推動革命。這次革命的主流思想來自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可追溯至帕拉圖

在西方哲學思想中,社會主義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帕拉圖。帕拉圖的《理想國》中,普通平民生活無憂,社會向人民分配資源。天主教成立初期,教徒向教會奉獻所有財產,共同生活分享財富。15世紀托馬斯摩爾的《烏托邦》描繪理想社會,無限資源,人民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上述只屬形而上的幻想,沒有可循的落實方案。

18世紀後期及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部分企業家和知識分子提出社會主義(Socialism),例如英國Robert Owen和法國Saint-Simon。作為企業家和富豪,Robert Owen提倡8小時工作、爭取工人權益、禁止童工和提倡小童教育;他更身體力行,在自己的工廠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用實驗證明提高工人待遇有效幫助生產。他兒子Robert Owen移民美國,在美國進行社會實驗,更晉身政壇。他們是英國和美國的社會主義運動、工人權益和女性權益的先驅。

工業階級更應成為統治者

Saint-Simon出身貴族,中年潦倒淪為工人。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戰敗)後,1817年Saint-Simon發表L'Industrie ("Industry"),首次提出「工業主義」(Industrialism),他也是第一位用「社會主義」(Socialism),認為社會應該由「工業階級」(Industrialist)領袖成為社會統治者。工業階級包括商人、科學家、銀行家、勞動工人等。他認為,過往的貴族以土地封建為主,依賴收取地租,屬懶人行為;而工業階級進行勞動生產,是人類發展的推動力。因此,工業階級更應該成為統治者,而不是土地貴族。

Saint-Simon的論說有兩大用意和影響。其一,他提出此論的時期正值波旁王朝復辟,Saint-Simon的說法正是為貴族精英重奪政權提供理論基礎。Saint-Simon學說在19世紀初法國流行,1830年法國精英們革命後建立君主立憲制;1848年革命後支持推翻波旁王朝,推舉拿破崙三世。其二,Saint-Simon理論將貴族精英分為依靠土地的「舊貴族」,和工業革命起來的「新精英」。後來馬克思說土地封建被資本主義推翻,來自於Saint-Simon。1848年歐洲各地爆發革命後,中歐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大國逐步消滅土地貴族。但Saint-Simon認為資本家和工人同屬「工業階級」;馬克思則把兩者分開,認為資本家利用了工人搞革命。直到現在的民主選舉制度下的歐美國家,政客往往正是來自Saint-Simon所說的「工業階級」:精英領袖統治。

馬克思理論提出四大假設

從19世紀初的發展可見,社會主義原本由貴族精英主導和推廣,是發展和落實民主平等思想,提升貴族精英統治的合法性。民主自由平等是革命口號,成功推翻皇權後的貴族精英統治不如理想,大眾的工人農民依然沒有政治權力,生活依然困苦。若革命的目標是建立「烏托邦」自由平等民主社會,法國革命後的貴族精英統治的社會遠未及此。正因為革命未有帶來理想烏托邦,人民生活未有改善,如何才能達到烏托邦成為一個問號。而嘗試解答這問題的人,是馬克思。

馬克思嘗試把歷史科學化,把歷史和經濟與政治互相結合。馬克思理論有四大假設:人類發展必然會進步;歷史發展有一定規律;社會經濟模式決定政治上層建築;人民才是歷史的推動力。當人類以農耕為經濟主體,政治結構以土地為主導的封建社會,統治者為土地貴族。工業革命改變經濟模式,從農耕社會轉化工業社會,土地貴族被資本家所取代。馬克思認為,這一經濟模式轉化過程才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資本家與工人一起推翻土地貴族後,資本家建立並壟斷新政治體制,屬「資本階級專政」,社會資源盡落在資本階級手中,工人卻無從得益。由於工人階級佔人民的大多數,工人是代表「民主」。馬克思預計,工人階級終將取代資本階級,成為統治者,實現「人民民主專政」。工人階級將建立社會主義政府,平等分配社會上有限資源,實現「平等」。社會主義最終會發展成為共產主義,資源無限,人民不再為生存而工作,實現最終「自由」。

同樣是民主、平等、自由,馬克思所提出的民主與選舉無關。馬克思視選舉為資本階級壟斷統治的制度。正如之前所說,約翰洛克、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哲學先賢推崇的是貴族壟斷的制度;19世紀的選舉只限富豪或知識分子參與,大部分平民沒有投票權。選舉連投票權也不平等,更遑論民主。在工業革命下,貴族已從土地轉化成工業資產階級。既然政治已被貴族和資產階級壟斷,而選舉與平民無關,代表「民主」的工人階級要爭取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唯有的辦法是通過流血革命。

歐美在一戰之前推動改革

19世紀初期的一系列革命後,貴族精英們追求政局穩定,以保住自己革命成功。但人民大眾卻沒有享受革命帶來的好處,生活反而變差。馬克思主義趁勢而起。1848革命以後,西歐確定資本家精英正式取代土地封建的王族和貴族。同時,在馬克思的推廣下,社會主義在知識分子和工人民眾蔓延。正是貴族精英追求穩定和工人民眾追求改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美慢慢推動改革。

18世紀的革命後,社會主義繼續推廣民主、自由、平等思想。19世紀,奴隸制度在歐美相繼被廢除。女權主義開始興起。工人8小時工作制慢慢流行起來。童工漸漸被廢除。退休福利制度在19世紀末的德國出現:70歲後將獲退休金,即使當時平均年齡不到50歲。貴族們為了爭權,漸漸增加選民基礎,通過給予投票權爭取更多人民支持。但到20世紀初,歐美還沒有全民選舉。直到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革命在俄羅斯爆發。

原圖︰網絡圖片

http://adamcollier.com/corporate-america-bashing/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