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有關中世紀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書,理由是個人對那段時間的歷史有興趣,得來的感受是我們原來多麼受西方硬宣傳及軟故事的影響,「英雄史」背後原來不少只是被歪曲了的事實。
反省本港傳媒 可有做好本份?
大家更可反省,平時日常接觸的新聞究竟有多少已被西方價值染上了顏色,變成了半宣傳觀點?其實西方傳媒有誰不是就著自己所代表價值觀的角度來報道新聞?
本地傳媒照辦煮碗式的直接轉載西方通訊社及傳媒報道,可能是為了省錢省工夫,但作為中國一部份的香港是否應該作出一些思考及反省,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在一般小市民來說,有多少人不是從一些報道、故事及電視上得到一些粗略印象,就感覺獲得真相?這樣一來,做傳媒工作的不盡量了解及扣減西方的軟宣傳,而加進另外的角度,又怎算是真正做好自己的工作?
創造出來的歷史與從來不提的歷史
今天在世界各地發生的新聞是這樣,而歷史也面對同樣的問題!
剛讀完的是由Thomas Asbridge 寫的《The Crusades -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十字軍──爭奪聖地的權威歷史),最重要是弄清楚了哪些是歷史,哪些是創造出來的歷史,而哪些是從來不提的歷史。
這本書特別之處是不單取材自西方歷史資料,而更引進了當時東方穆斯林留下的資料,變成每件大事件都引用雙方的角度,平衡了單從西方角度看的十字軍東佂事件。
為何荷里活電影只講第三次東征?
荷里活電影及小說故事最多談及的是第三次十字軍東佂。其實總結五次十字軍東征,結果只是一勝一和三敗。怎算也不是成功史!不過在西方眼中,十字軍東征是西方英雄主義加正義之師,包括當日911之後向恐佈主義宣戰的布殊總統,也用上十字軍(Crusade)這名詞。
真正的史實是只有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是勝利,在以寡敵眾之下攻下了耶路撒冷城,而結果是殘酷的屠城,被殺者有說高達七萬人。因為大屠殺怎說也不是英雄事蹟,所以小說及電影很少就此取材。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今,西方或東方社會都崇尚英雄主義,而第三次十字軍的英國李察獅王就正好肩負著這個英雄稱號,所以大家一窩蜂地追捧他的事蹟,其實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只可算是戰和收場,因為李察獅王根本沒有攻下耶路撒冷,當時的十字軍未打到耶城已退軍。
打敗仗的幾次為何從來不提?
至於失敗收場的第二次、第四次及第五次十字軍東征,更是從來沒有人提。尤其最後的兩次,當時的目標並非奪回在回教徒手中的耶路撒冷,而是志在征服埃及,更在中途敗陣而回。可能這就是大家對此很少認識,也是西方對此很少提及的主要原因。
細讀這本歷史書的另一感覺,是今天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在中東及亞洲引起的爭端,雖非如十一世紀般以宗教為名,還不是以西方民主為正義大旗到處生非?
相對當年西方的好戰份子及宗教狂熱引發的十字軍,今天的美國何嘗不是恃着自己的強大軍力及西方民主價值,而對中國有所不滿?看完這本書後,心中不禁想起,西方的宗教軍事侵略最終在中東被全面趕離,美國今天在亞洲的經濟政冶及軍事野心是否也會遭遇同一命運呢?
原圖:HKG報、U.S. Army Facebook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