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分為兩個市場 釋放現樓供應

2018.05.24 18:53 時事 蔡志忠

近日幾個新樓盤皆「一Q清袋」,令人擔憂樓價又再急升。本文執筆之前,收到相熟財經記者來電:「蔡生,自從新地高價投得啟德發展區地皮後,各區樓價一直破頂,後市點睇呀?」 記者口吻中帶著無奈,和許多香港人一樣,對於高樓價有一點抗拒。 「海航買地大家說托市,新地買地香港人驚慌。」筆者回答。究竟港人為何驚慌?是因為害怕後市愈升愈高,惟有慌忙入市,正是早買早著,遲買睡不著。筆者再次解釋,海航是中資,當時買啟德地時,大家都認為是中資托市,對樓市會否上升將信將疑,但如今是本地龍頭新地高價買地,對後市有一定啟發作用,香港人應當面對現實。 作為一名物業投資者,筆者並不願意見到樓價急升,這會使香港貧富差距擴大,從而衍生許多社會問題。住屋涉及民生議題,香港是一個發達城市,港人的居住空間卻愈來愈小,平均居住面積只有170平方呎,部分低下階層的劏房更是不足100呎。如此惡劣的蝸居環境,使表面繁榮的香港背後蒙羞。

可考慮調整公私樓比例

面對這般困局,房屋供應一時又來不及,港府也是束手無策。為此,筆者再有兩個建議: (一)將樓市分為兩個市場: 首先是照顧基層市民的住屋需求,大量興建公營房屋和資助房屋,考慮將公私樓宇的供應比例由目前的6比4,提升至6.5比3.5。其次放寬本地人上樓的條件限制,縮短新移民申請公屋資格的年期,例如申請資格由來港7年縮短為3年,這樣便可大大減少劏房住戶數量。 另一個市場是私人住宅市場,這個市場是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地,應任由用家、投資者和外地買家自由發揮,賺錢或蝕本由買賣雙方自己負責。 (二)釋放樓盤供應市場: 新樓市場得天獨厚,全人類覓地起樓無所不用其極,沒有甚麼反對聲音,而蓋房最大的得益者自然是地產商。有見及此,港府應主動和地產商磋商,讓他們倣效內地開發商的經營模式,採取薄利多銷的營銷方法。 這是三贏的局面,像內地開發商碧桂園那樣,去年總銷售面積逾6,000萬平方米,銷售額超過港幣6,000億,純利大約為港幣300億元,即說明他們開發了大量房屋單位賣予買家。另一方面,也代表公司業績理想,向內地政府繳納了不少稅,香港地產商應當學習內地開發商的做法。如果香港地產商反對,港府應考慮放寬二手樓市場,讓市場恢復正常運作。 原圖: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1/29/ME1801290007.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