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農業園」將為香港創造嶄新商機

2018.03.03 14:30 時事 何俊賢

香港市民愈來愈重視食品安全,在購買食材上偏好本地新鮮食材,與之直接關連的本地農業自然逐漸引起關注。故自筆者初任議員以來,筆者已聯同業界向政府推薦「綜合農業村」發展計劃,希望透過成立「綜合農業村」推廣本地農業,打造本港獨特品牌,改善農業科技、管理模式及銷售平台,提升產值及協助農民升級轉型;更為要者,是長遠解決因食品多從外地進口而導致的輸入型通脹,穩定食物供應量及價格,讓市民可有更多選擇,提高市民生活質素。以上新概念無庸置疑獲得政府肯定,2016年《施政報告》宣布落實「新農業政策」,雖然政府未必能夠完全達成農業界的期望,但起碼認同農業對香港的重要性,絕對是一項善政。

農業園淪反對派政治工具

可惜,每當出現一項新政策,反對派都會馬上考慮自己的政治利益,為反對而反對民生議程,刻意製造社會矛盾,將行業問題政治化,例如早前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及市民關注的長者生活津貼已是鐵證。這次不幸輪到「農業園」遭殃,反對派一再挾持工程,指建造新道路和行人路需要回收農地,會影響農民的利益。無疑,政府當然要妥善安置受影響農民,並初步容許受計劃影響的農戶優先遷入農業園,並擬議在頭五年以原來租金租用,預計可安置所有受該計劃影響的農戶,減少搬遷對農戶的影響,長遠在園內的農戶更理應可優先獲得「農業園」內的種種生產支援,和相對較穩定的生產環境,絕對是利多於弊。 然而,反對派只拿著影響農地、農民等口號大造文章,無限放大,反而自曝其短,完全忽視若香港部份農民只繼續保持以小農方式作業,將只會更容易在發展的洪流之中被社會淘汰的鐵律。不論農業還是各行各業,要持續發展及在社會中產生正面的重大作用,就必定要有適度調整。反對派為了政治本錢,大可以對「農業園」的設施和實際操作等諸如此類多提有用方向和意見。胡亂反對窒礙行業發展,那又何必?

用能挽回的小影響成大事

無疑,現時「農業園」的規劃仍在草創之初,實在有賴四方賢達提出真知卓見將之完善。筆者認為,「農業園」作為農業的綜合發展區,理應規劃充足的配套設施,發揮園區最大效益。為了方便市民旅客參觀,以及園戶銷售產品,必須建立一條寬敞的道路,將「農業園」連接到蕉徑路和粉錦公路,改善物流;還需要配備足夠的冷藏、水電、排污、宿舍、停車位等設備,才能成功做到由生產到銷售都一手包辦的一條龍營運園區。更重要是為這些優良作物建立本地品牌,以便推廣及營造良好形象;除此之外,政府計劃委派漁護署轄下的委員會管理「農業園」,然而漁護署過去曾管理類似的農業項目,均成效不彰。既然「農業園」是創新科技項目,倒不如創新到底,外判給非政府組織,除了方便調配資源,也可以使「農業園」的操作模式更為靈活。 總的來說,「農業園」經過長期磋商,實為嶄新可行的新農業發展計劃,雖然尚在草創階段,但一旦落成,配備各種設施,必定可以成為香港重要的地標之一,造福香港市民。但凡新政策總有好及不好,如果單純只看到當中的不好,便擺出所謂「不遷不拆」的姿態,社會只會寸步難移。可用能挽回的小影響成就大事,則實為香港及農業之福。 原圖:大公報 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topnews/2017-10/3502434.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