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又一場網絡的鳩嗚行動

2017.03.08 21:00 時事 林玖

一段港鐵短片成了近日的網絡熱話。 是港鐵又加價了嗎?非也。是港鐵又出現極品乘客,大鬧某某站嗎?也不。這段短片是港鐵官方製,講的是揹背囊的乘客在車廂引起的不便。好端端的港鐵禮儀教學,卻引起網絡大海中的反撲。 網民說這是把背囊者污名化,是抹黑,甚至是包庇(他們眼中)以內地人為首的拖喼者。

變得廉價及片面的「污名化」

近大半年,網絡很常見「污名化」三字。污名化指的是把某一特定群體配以刻板的負面形象,如二戰納稅營造猶太人是「低劣人種」的形象,又如19世紀歐洲的黃禍論,把華人定型為奴性、善於行騙、狡猾等等。 網上使用「污名化」常在討論性工作者上,偶見於精神病患者。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網絡,一切事物都會很快變得廉價、片面。「污名化」就變成一個莫須有,變成攻擊不合心意的創作。 港鐵短片以詼諧的手法,把背囊者說為是武林高手,背上的背囊則是武器,隨便一轉便推轉四周路人。這樣總不能說是寫實,總不能說是描述現實情況吧? 總觀港鐵facebook風格,多是輕鬆幽默。如開通南港島線後,港鐵出帖子是一男生有兩條淚痕,說這是快樂的淚水,因為女生住得遠,有南港島線後交通方便得多,不用一早起身約會。

表撐背囊者 裡踩內地拖喼者

港鐵短片貫徹這種較貼近年輕人的風格,卻誤中地雷,為何?難道這當真是污名化背囊者了?只因網民更關心的是拖喼者,或是說拖喼者背後代表的「內地客」。 說來有趣,網民對拖喼者恰恰是在「污名化」。港鐵短片中的背囊者是幽默,人人都看得出是誇張式表達,而且有出路(片尾建議背囊者放下背囊,那就不會誤打路人)。但網民對拖喼者形象營造,卻是以講述現實情況的方法描述,說拖喼者是蝗蟲、沒禮貌、財大氣粗。 也即是,看完港鐵短片,人人皆知是搞笑;但聽網民對拖喼者的評價,卻無法分辨真偽,因網民是從心底就污名化了拖喼者。他們以為自己是客觀描述拖喼者行為,但其實是主觀到不得了。

真正的污名化:《日日去鳩嗚》

比港鐵短片似有實無的污名化更嚴重,是污名化拖喼者的二次創作《日日去鳩嗚》。這是2014年年尾的作品,當時鳩嗚行動極盛,網民大喊反水貨行動云云。當中有裝作拖喼者轆中路人腳,不道歉的畫面;又在旺角街道憤而踢喼,大有對拖喼者的諷刺和不滿。有提出方法和解嗎?沒有,這首歌就只是純粹的嘲弄。 這不是污名化的話,我也不知道這是甚麼了。 可是網民又如何?一個字:讚。兩個字:大讚。網民真的是覺得拖喼者都是「低下物種」,真的覺得拖喼者人生只有「鳩嗚」,真的覺得自己比拖喼者高一等,更文明之類。他們面對拖喼者有一份優越感。

「佢都錯啦,點解要鬧我」心態

因著他們對拖喼者的仇恨,故認為港鐵「針對」背囊者是罪大惡極,「明明都是拿大型物品,為什麼只說背囊不說喼呢?可惡可惡。」 拖喼者和背囊者究竟在車廂引來多大的不便,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拖喼者會帶來不便,也不等於背囊者不會帶來不便。這是完完全全兩件事。以拖喼者情況更嚴重、或是港鐵有其他行為更令人厭惡為理由,引申短片中背囊者是無辜,容不得別人指指點點,都犯了一個小孩子常犯的問題。這就是「A同學都做錯啊,點解要鬧我!」。 小朋友,有錯就要鬧,就算A-Z同學都錯了,也不等於你是對了啊。 原圖:大公報 http://www.takungpao.com.hk/hongkong/text/2017/0211/59198.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