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會剛剛通過鑽石山前大磡村用地的初步規劃。整幅用地將劃為綜合發展區,當中2.83公頃會建公屋或居屋,當局諮詢區議會意見後,再作詳細規劃。撫今追昔,這幅用地的前身,已清拆了14年的大磡村,說起來也有一段故事。
大磡村是九龍一條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聚居了朱氏家族,並建立自己的祠堂,發展成為東九龍區頗有規模的村落。 大磡村村長兼居民代表羅坤曾向記者表示,大磡村早年的開拓者朱仁鳳,原是明代皇室後人,清朝時南下,1715年遷至香港,向清廷買下鑽石山一帶,名為「瓦窰頭」的土地。部分原居民甚至還保留著清政府在當年所發的黃龍契呢! 直至英國政府向清廷租借九龍時,那裡易名「鑽石山」,乃因「採石的地方」而得名。 可是,日軍侵略香港,為擴建啓德機場,把原來的大磡村拆毁,甚至將朱氏宗祠夷為平地,村民遷離大磡村。戰後,大磡村變成新移民的聚居地,南來的新移民在那兒就地取材,蓋滿寮屋。 後來香港工業騰飛,大磡村內出現許多家庭式作業的小工廠,例如鑄鐵廠、膠花工場等,樓下是廠,樓上是家,孕育一代香港人成長。 除此之外,大磡村亦是香港早期電影業的夢工場。村內設有多間片場,如大觀片場、堅成片場等,不少演藝名人曾在那兒居住,如影星王萊、賀賓及名導演李翰祥等,現存的「大觀園」四號石屋原為前上海交通銀行行長吳君肇擁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租予演員喬宏。更有趣的是,從舊街坊口中得知,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幼時也曾住過大磡村,在村裡讀小學。真是演藝界搖藍。 2001年清拆大磡村時,黃大仙區議會要求保留三個古跡,包括「大觀園」四號石屋、前皇家空軍飛機庫和機槍堡,統稱「大磡三寶」。 值得一提的是,大磡村雖然不大,美食卻不少。猶記上世紀九十年代,小編在附近的中學讀預科,便經常到這條破落的小村裡搵食。每逢午膳時間,便領著九名女生浩浩蕩蕩地走進去(當年文科班總共只有七名男生,也不知何故,另外的六名喜歡聚在一起,只有小編願與女生交流),蔚為奇觀,到村裡吃碗車仔麵,加一碗糖水或豆腐花,價格廉宜,美味無窮,臨走還要帶上一包新鮮出爐的蛋糕仔,踏著村內破爛的水泥地,喀吱喀吱地回校去矣。 由清朝的小村落,到戰後的寮屋區、英軍飛機庫、片場,再到未來的公屋發展區,幾百年來,大磡村的變遷猶如香港發展的縮影。小編故地重遊,就好比上了一節「香港歷史自修課程」,學懂珍惜當下,抓緊眼前稍縱即逝的小確幸。 圖:網絡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