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四川綿陽市,在文化交流活動中讓我加深認識一段建立於患難之時,之後十多年仍能緊密維持,聯繫著四川與香港兩地居民情誼的親密關係。
這段情緣將川港兩間學校的師生緊扣在一起,以及讓兩間企業超越商業合作的框框,多年來成為公益活動的緊密合作夥伴。
這段連貫川港民眾17載的情誼凸顯兩地群眾在危難中發揮血濃於水的同胞情,值得我們緬懷和加以鞏固。
說起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大部分香港人都印象模糊。但相信2008年5月12號發生的汶川8級大地震,大家仍然記得吧! 北川羌族自治縣到汶川縣的直線距離大約是 105公里,都是同處於龍門山斷裂帶上,也是當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
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正值我國全力準備北京奧運會,向世人展示一個強國崛起的重要時刻。地震發生後,因為震度強勁和災區的地理環境極其險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如何有效調派救援資源去賑災和處理善工作。
國難當前,我國軍民上下一心,發揮強大的動員能力,迅速轉移受災群眾、及時提供醫療救助和物資支持、快速重建基礎設施等。 香港市民也熱烈響應賑災工作。 資料顯示,香港特區政府和民間對汶川地震的捐助合共約 130億港元。本地眾多志願者和專業隊伍也派員前往災區參與救援和重建工作。這是「血脈相連」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感的展現。
在這個全國總動員賑災的火紅日子裡,發生很多感人故事。這篇文章的真實故事就是圍繞北川中學、香港金文泰中學、一間著名制造業國企——長虹和一間為國家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香港公司——新駿。
北川老縣城在當年地震中完全被摧毀。而當時北川中學的初中部正位於現時被闢為地震遺址內的一個山腳。全校瞬息間被翻滾下來的數以噸計巨石所活埋,僅餘一支籃球架和飄揚的國旗。整個初中部500名師生中,除了上體育課的一班,以及外出參加活動的兩班合共約50-60人左右能悻免於難外,其餘全部都在地震中喪生或失蹤。
而位於縣城另一處的高中部校舍也倒塌。資料顯示,北川中學2900多名師生,其中倖存下來的有1300餘人。換言之,整個學校有近1600名師生不幸遇難或失蹤。
遭受重創的北川中學卻可以在地震一個星期後復課,以及兩年後搬進新校舍,之後高校成績更勝從前。 這就得力於長虹公司和香港新駿公司的幫助。 這兩間公司在重建北川中學,以及讓川港兩地中學生開展互訪交流中起著關鍵作用。
事緣地震發生一個星期後,以引進外國先進彩電技術到內地而起家的新駿公司負責人楊宇杰,在觀看有關地震的新聞片段中,看到北川中學在一間名為長虹培訓中心內復課。他認出這就是和新駿合作多年彩管生意的長虹公司。於是他馬上聯繫長虹,雙方參與支持重建北川中學。
事實上,長虹公司的500名救援人員是第一支到達北川中學的救援隊。 而當時還有不斷的餘震和從山下掉下來的大石,由長虹去北川至少50公里,救援隊有很大機會一去不復返,但所有隊員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救援隊到達後,由於後援的車隊被大石堵塞不能進入,他們和北川師生走了一日一夜才脫離險境。
長虹將倖存者轉移至該公司的培訓中心,並努力幫助他們復課,結果7天後學校在培訓中心復課。新駿公司也聯繫在印度、美國和法國等地的合作夥伴組織捐助行動,為北川災民提供帳篷、藥物和純淨水等物資。
楊宇杰說,當初原本希望在香港組織籌款活動,幫助北川中學重建校舍。但後來國家責成全國僑聯牽頭做這項籌款項目,他就轉向與時任北川中學校長劉亞春商討其他慈惠方向。劉校長說,很多山區孩子從來沒看過海,香港是國際著名海港和金融中心,若孩子有機會去香港,肯定會擴闊他們的國際視野。
就是這個契機讓楊宇杰想到將他的母校金文泰中學與北川中學結成姊妹學校。 他除了發揮最擅長的穿針引線角色之外,還出資成立「北川基金」,資助北川中學師生每年訪港學習交流,以及後來與另一校友張適時合辦獎學金,資助考入北大清華的北川中學學生和金文泰學生。
地震後11個月,兩校終於在長虹培訓中心北川中學臨時校舍締結姊妹學校關係,自始開啟兩校師生每年的互訪交流,至今已17年。當初,北川中學因為有很多老師在地震中罹難,金文泰中學也恊助培訓北川中學老師。
最令兩校師生感安慰的是地震之後,川港陸續有40間中學配對成為姊妹學校,但10多年之後只有北金兩校仍每年維持互訪,足證兩校在患難時率先建立的姊妹關係經得起考驗。當中得力於很多全身投入的志願者,特別是金文泰校友兼北川基金名譽總裁李劍榮。 北川學生都尊稱他為「李伯伯」。而每逢兩校互訪,他都親自接機打點一切,包括為兩校到訪學生拍下視頻,製成DVD 留作紀念。
北中師生在遭遇巨變之後所展現出的堅毅和凝聚力令人欽佩。該校不少舊生在大學畢業之後,選擇回校任教或回鄉服務,報答母校和家鄉。
而在災前,北中從未有一個學生能考上北大清華。但有了「北川中學北大清華獎學金」之後,北中莘莘學子奮力向著目標進發,幾乎每年都有學生考入北大清華。 去年北川中學有5位學生考上清華北大,今年更有6位。
北中學生之勤奮程度令筆者吃驚。 我與團友曾在晚上探訪北中,體驗學生的夜讀文化,知道他們由早上8時上課至晚上10時。當然期間是有午、晚餐和小休等自由時間。 但整體來說,他們都很自律,按時溫習。 與我傾談的幾位學生都說,他們已經習慣長時間讀書,也感恩前人的付出,讓他們有現在較佳的環境學習,自然要以努力作為回報。他們異口同聲說,希望有機會來香港體驗一下國際大都會的生活,尤其是參觀香港的著名大學。
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的華東水災,香港市民也是自告奮勇出錢出力協助內地同胞重建家園。而長虹公司、新駿公司、北川中學和金文泰中學在17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再次示範了「根脈相連,愛國同心」的高尚情操和情誼。這本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各成員應盡之義。
寄望在新形勢下,香港新一代年青人能重拾上世紀初來自五湖四海的祖父輩開拓香港成為國際商埠的同舟共濟精神,以及50多年前香港學生運動的「認識中國,關心社會」(認中關社) 的初心。 只有積極與內地其他城市多作交流,才能掌握好國家的發展機遇,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未來。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