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美貿易戰進入新階段之際,歐盟幫美國助攻,當被中國反制後,終於意識到自己「找死」。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告訴歐盟領導人,如果無法找到解決中國對關鍵原材料實施出口管制的方案,應考慮使用歐盟最有力的貿易工具《反脅迫工具法案》。即是允許歐盟限制貿易和服務、削減某些知識產權、限制外國直接投資和公共採購准入。因此,被視為是一種「核選項」,從2023年底訂立至今從未使用過。特朗普政府加稅後,歐盟國家多次威脅要動用這顆「核彈」,但最終不了了之。
未知歐洲敢否動用「核選項」,但近日卻針對中國企業施加制裁。歐盟委員會10月23日通過第19輪對俄羅斯制裁名單,包括12家中國實體(包括香港企業),並首次制裁中國大型煉油廠和石油貿易商。
近年,歐盟對俄羅斯施加一輪接一輪的制裁,聲稱所謂「捍衛正義」,但真正受傷的,卻是歐洲的經濟。天然氣價格飆升、通脹高企,已讓歐洲民眾苦不堪言,如今歐盟制裁中國企業的理由是「協助俄羅斯規避制裁」。但中國企業為何要為俄歐紛爭「找數」?最近,歐盟才因為荷蘭強搶中國企業安世半導體,與中國鬧得很不愉快。當中國限制了安世在東莞工廠的出口,歐洲的汽車巨頭都急得團團轉。如今,歐盟又點起另一個火頭,擺明是兩線作戰。一邊與中國搞對抗,一邊與俄羅斯打經濟戰。懂的人都懂,歐洲根本是自討苦吃。
國家博弈,從來都是用實力說話。歐盟既想要中國的稀土,但又制裁中國企業;頂不住美國壓力,要跟美抗中,卻又怕失去中國市場。但對於一個沒落國聯盟而言,這樣的構想絕對是妙想天開。
當美國正把俄烏戰爭的成本甩給歐盟,歐盟只能自掏腰包維護自身安全。這時候,歐盟卻去挑釁唯一能幫它恢復元氣的中國。這「自殘」式的外交戰略,足見政治庸才主政下的歐洲,是多麼的可笑。
實力的天平早已傾斜,現在早已不是百多年前的殖民時代,中國也早已不是當年的「東亞病夫」,而是日漸強壯的東方巨龍。威脅中國,歐洲根本是找死!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