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美國虛張聲勢難掩黔驢技窮

2025.10.24 19:00 博客 林暉

中美兩國即將於馬來西亞展開新一輪經貿磋商。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率團赴會,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貿易代表格里爾面對面交鋒。此舉正值兩國元首有望於即將舉行的APEC峰會會晤前夕,無疑釋放出雙方希望透過談判為高層對話鋪路、創造成果的積極信號。然而,就在談判前夕,美方再度「出招」,聲稱正考慮推出針對性出口管制,限制含有美國軟件的筆記本電腦、噴射引擎等產品輸往中國,理由是回應北京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此舉看似強硬,實則不過是國際博弈場上常見的「晒冷」伎倆,如同賭片中虛張聲勢、嚇唬對手的橋段,既缺乏戰略誠意,亦難有實質成效。

所謂「曬冷」,即在談判桌上刻意展示威脅手段,將越來越多的籌碼壓上,企圖在心理上壓制對方。美國此番以軟件為槓桿,表面看是精準打擊中國高科技產業鏈,實則暴露其策略上的侷限與矛盾。軟件雖是美國的強項,但全球供應鏈早已深度融合,任何針對性管制不僅將重創美國科技企業的市場與利潤,更可能加速中國自主研發的進程。正如新美國安全中心前官員基爾克里斯所言,此類管制「執行難度極高,且可能反噬自身」。若美國真落實此舉,無異於搬石砸腳,既損盟友信心,亦傷自身產業根基。這種「雙輸」威脅,不過是政治作秀,難以支撐長期戰略。

與此同時,中國的經貿韌性與全球佈局正展現出強大生命力。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首八個月,中德貿易額達1,634億歐元,再度超越美德貿易的1,628億美元,使中國重奪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這一轉變極具象徵意義。德國曾因政治考量試圖「去風險」,減少對華依賴,去年更一度讓美國取而代之。然而,僅一年時間,現實的經濟邏輯便擊碎了意識形態幻想。德國對美出口大幅下滑,而對華進口卻顯著增長,顯示德國產業界仍高度依賴中國的製造能力與市場規模。

中國已掌握更多主動權

這不僅是德國的選擇,更是全球供應鏈的現實寫照。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稀土加工到高端製造,從電子組裝到新能源車,中國的產業鏈優勢並非短期可被取代。美國試圖透過出口管制「卡脖子」,卻忽視了全球企業追求效率與成本的本質。當德國企業發現美國無法提供同等性價比的產品與供應穩定性時,自然會用腳投票,重回中國懷抱。

因此,即將展開的馬來西亞談判,中國實已掌握更多主動權。美方的威脅手段,不過是談判前的慣性施壓,但中國的底氣來自於穩健的外貿數據、多元化的貿易夥伴以及不可替代的產業地位。中國的產業實力與全球合作網絡,已非單一國家所能撼動。與其虛張聲勢,不如坐下來談。唯有理性對話,才能為中美關係,乃至世界經濟,帶來真正的穩定與希望。

原圖:新華社圖片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