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宗世紀「大刁」廣受關注,也成為了大國搏弈的焦點之一。然而回顧此事在最近三周的發展,這是一場精彩的輿論攻防戰。
據報導,有關集團早在3月12日便已僱請寫手發表文章。為一宗廣受關注,且涉及百億美元的「大刁」作輿論鋪墊,無可厚非。有關文章也疑似是讓公眾及各方聚焦「在商言商」,不要把大國搏弈的因素也帶進來,令公眾對事件有完全不同的評價。然而一宗涉及廣佈23個國家的資產的重大交易,很難只是用「在商言商」來視之,尤其這 23 個國家涉及歐洲、亞洲、美洲以至非洲。歐洲的有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波蘭、瑞典、丹麥、法國和意大利。亞洲的則有韓國、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緬甸、巴基斯坦。 美洲則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馬。非洲則有埃及。單看這長長一串串的國家名單,便知道這和我國的「一帶一路」有不少重合。因此,在評論這宗世紀「大刁」時,必須考慮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等因素。難怪有評論員會用上「民族大義」來評論這宗世紀「大刁」,這是大義之所在。
有人引用1960年代文革極左思潮來類比今天的愛國言論。言下之意,搬出「民族大義」來評論這宗世紀「大刁」是過火了,是左的言論,是幫倒忙的。然而1960年代和今天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當年天下大亂,連我國外交部也被奪權,對香港更是鞭長莫及,難免掛一漏萬。今天則是強調看齊意識,官方輿論和舉措要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怎可能把兩個不同時代相類比?
更有人引用一系列中國企業的最大外資投資人便是今次世紀「大刁」的買方,以此來反證這宗世紀「大刁」沒有問題。然而,相關評論員忘記了:一系列中國企業引入這家外國投資機構,只是看重它的資金,管理權仍然牢牢掌控在中國人為主的管理層手中。再者,這家外國投資機構不是控股內地一系列企業,它只是一系列中國企業的重要股東而已;這和今次把相關資產全部賣斷,百分之百控股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有趣的是在這場輿論戰中:有個別立法會議員選擇沉默、有平日愛國的KOL則強調「在商言商」或引用其他中國企業也引入這單「大刁」的買方資金等觀點。對國家來說,能成功叫停這宗世紀「大刁」當然是頭等大事。然而在這輿論橫飛,唇槍舌劍之時,也能看到究竟誰會在平日時是千夫諾諾,誰又會在關鍵時刻一士諤諤?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誰在大是大非之時,堅定地維護國家發展利益,並嘗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方才算得上一士諤諤!
原圖:新華社圖片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