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美國提振內需的方式值得仿照嗎?

2024.06.13 16:15 博客 施永青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克魯明建議中國應提振內需,而非只顧增產。之前,本欄已討論過增產是中國的強項,中國沒有理由不借助自己的強項,把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美國有本事的,應在生產成本與產品質素上與中國競爭,而不是透過徵高關稅或禁售的方式來打擊中國的產品。今天,本欄將集中討論美國的提振內需方式是否那麼值得學習。

中國地大人多,是一個單憑內需也可以帶動經濟的內循環令國力不斷增長的國家;中國當然會關注內需問題,並在條件合適時,透過貨幣政策調控內需;但中國傾向先增加收入,有積累後才去消費,而不是像美國那樣,鼓勵人民透過信貸先使未來錢。

美國的經濟學者認為,中國人不敢借錢消費,是因為社會提供的保障不足,所以人民只好留多一些現金以防不時之需。如果政府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的話,人民將更樂於借錢消費。這樣,中國人民就不用維持這麼高的儲蓄率,而中國的經濟就可以提前興旺起來。

這套理論聽起來蠻有道理,香港也有不少人認同這套理論。問題是中國的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發展得遠比美國快,中國沒有理由放棄自己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轉行美國那套危機四伏,不知最後如何收科的模式。美國的經濟學家真是有點自以為是。

這些年來,美國無視自己的生產力已開始走下坡,為了維持經濟規模,政府只好不斷行赤字預算,人民只好不斷碌信用卡,官民都債台高築,金融危機隨時一發不可收拾。這根本不是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路,美國的經濟學家怎好意思叫別國一起去行一條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行下去的路?

中國人比較保守,傾向先努力生產,把產品賣出去賺錢;到賺到的錢積累到一定的水平之後,才開始花錢。而且花的錢永遠都比賺的錢少。這樣,中國人的財富才會愈積愈多,不但可以放心消費,而且可以作投資,經濟才有持續發展的基礎。

西方發達國家覺得中國人這種性格很可怕,甚至描述成具侵略性。其實中國人只是勤奮節儉罷了。這是一種美德,上一代的香港人無不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才能積少成多,令香港的經濟發展至全球前列位置。

西方國家覺得中國人這套很難學,學了會很辛苦,所以他們選擇不走這條路。問題是中國選擇的這條路令中國在自由競爭中跑了出來,令西方國家更加看中國不順眼,連中國人的美德,也視為經濟發展的邪路,非加以制約不可。

原載:am730

https://reurl.cc/KeRLqq

原圖:新華社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