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季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按季升了1.6%,較市場預期的2.5%及去年第四季度的3.4%為低,顯示美國的經濟景況未如預期中好。另一方面,期內美國的PCE(個人消費開支)並沒有按預期回落,顯示通脹有死灰復燃的機會。這樣發展下去,很容易變成滯脹,即經濟停滯不前,而通脹卻揮之不去。
如果美國真是陷入滯脹,美國聯儲局將沒法像以前那樣得心應手,可以隨便靠加息或減息的威脅已足以調節經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既不可以輕言加息,亦不可以隨便減息。加息雖可以遏抑通脹,卻會令原先已經停滯的經濟更加乏力;另一方面,聯儲局又不可以為刺激經濟而減息,怕減息會令通脹一發不可收拾。如是令聯儲局處於兩難的境地,無法有效地發揮它的功能。
在之前的中美博弈中,美國之所以能處於相對主動的地位,除了因為美國在尖端科技上有優勢外,聯儲局在調控經濟上的表現超卓,亦幫了美國不少。反觀中國,卻由於在調節經濟方面的經驗不足,加上房地產又大幅度爆雷,以致在經濟上受到的壓力比美國還要大。世人一度以為東升西降的趨勢已經逆轉,在下一階段,中國的經濟可能向下行,而美國的經濟卻會穩步向好。
現實是,中國的經濟在疫情後的確恢復得比預期慢,人們餘悸未了,重視儲蓄,不敢消費,再加上美國的打壓,經濟動力恢復得很慢。連一向都表現不錯的製造業,也一度備受壓力,以致連出口也一度出現倒退。
另一方面,美國卻因為聯儲局調節得宜,不但把通脹控制下來,而且可以維持低失業率與經濟增長。這種情況實令人有點意想不到。人們擔心,長此下去,中國已不可能在整體的GDP增長上超越美國。
美國本來以為,這次與中國的角力,自己已穩操勝券。可惜這種大好形勢似乎已難以持續,原因亦是與中美角力有關。
本來,只要美國肯削減部分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美國的物價水平就可以大幅下調,但美國卻不想同時益了中國,明知關稅會推高物價,仍堅持不肯削減。
此外,美國仍堅持不買中國的5G通訊產品、無人機與太陽能板,並禁止美國的芯片公司與一些高科技公司把產品賣給中國。這等同一方面限制美國人用中國出產的性價比高產品,另一方面又不許美國有優勢的公司賺中國的錢。這些做法都會損害美國的實體經濟,不是聯儲局透過加息減息就可以補償得來的。
原載:am730
原圖:新華社圖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