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香港公共財政新篇章
發債將扮演更重要角色

2023.03.31 18:00 博客 符傳富

香港的公共財政自殖民地時代、到回歸前起草《基本法》、以至回歸後特區政府成立二十多年,一直都是社會各界熱烈討論的問題,歸根究底,香港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亦都沒有某些國家可以不斷印銀紙的本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若果今天用多了,理論上是早晚也需要還的。談到香港的財政紀律,最淵遠流長的當是港英政府在六、七十年代,為了應付市民不斷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提出限制公共開支應不多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0%。

到八十年代起草《基本法》時與公共財政相關的爭議從未間斷,經濟右派人士自然堅持政府應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尤其懼怕將來特區政府最終會由普選產生,令民粹主義抬頭,政府為了短時間的民望會大灑金錢,經濟左派的人士就以不應過分限制政府為理由,反對把相關原則寫進《基本法》。當然,當時社會討論的結果就寫了在《基本法》第107條,即是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時的本地生產總值為13,700億港元,政府總開支為1,944億港元,佔比約14%。時至今日,政府2023/24年度政府總開支為7,610億港元,經常開支為5,602億港元,最近公佈2022年的本地生產總值為28,300億港元,最新總開支和經常開支分別佔比約27%和20%。回歸以來,本地生產總值增長了107%,而政府總開支就增加了291%。若果單從數據分析,這樣是否代表從前的財政紀律不再適用?

讓市民更早分享發展成果

上一屆政府提出了理財新哲學,當時的情況是政府坐擁逾萬億港元財政儲備,提出應更有條件、智慧地把財政盈餘用諸社會,確保在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採取具有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為香港作投資、為市民解困。可以說,理財新哲學的基礎是香港政府有萬億儲備,並非港英殖民政府時代以至八十年代起草《基本法》時各界能夠想像的,亦因此過往的公共財政討論並沒有考慮在內。

在新的理財哲學下,政府的開支大幅上升,2017年政府的預算總開支是4,914億港元,經常開支是3,710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約18%和14%,去到上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總開支是8,073億,經常開支是5,635億港元。當然是因為疫情令非經常性開支大增,但若只看經常開支其實也增加了52%。

當政府開支大幅增加,赤字預算自然更容易出現,政府需要為赤字埋單,方法不外乎增加税收、發債或利用財政儲備。另一方面,政府即將推展的很多計劃需要財政支持,而環球政治局勢緊張、經濟前景不明朗,政府收入很可能進一步受到影響。

正因如此,財政司司長在財政預算案提到,發債的政策目的將會改變,過去政府通過發債促進本地債市發展,以及達致其他例如普惠金融、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等政策目的,直至今次財政預算案正式提出香港應善用發債的空間,以支持和加速經濟發展,並創造容量、投資未來,讓市民更早分享發展成果,具體措施包括建議成立基礎建設債券計劃。可以預期,發債將會在政府融資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香港的公共財政會迎來新篇章。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www.stheadline.com/society/3202050/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