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訊】西九文化區計劃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引起爭議,資深傳媒人褚簡寧(Michael Chugani)昨日在《南華早報》撰文,直言香港人應該感謝北京借出文物在西九文化區長期展覽,而不是批評有關項目缺乏公眾諮詢。
褚簡寧的文章發表在「公眾視野」(Public Eye)專欄,題為〈香港的故宮博物館:我們為何不應對禮物挑剔?〉(Hong Kong’s Palace Museum: why we shouldn’t 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文章坦言,除非有關決定對市民有重大的影響,否則毋須事事諮詢公眾。
缺乏諮詢是假 抗拒北京是真
「讓我們想像以下情況:假設英女皇同意借出皇冠上的珠寶給西九文化中心一座特別的建築展出;假設前港督彭定康為表示對這座一度由英國統治的城市的友好姿態而悄悄地談妥了這次借出。」褚簡寧接着寫道:「我們也不妨想想,若然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獲得法國首肯,借出包括《蒙娜麗莎》在內的羅浮宮珍藏到香港展出,會不會因為沒有諮詢公眾而受到強烈反對?」
「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答案。」褚簡寧指出:「我們都知道,對於西九文化區『港版故宮』的抗議,並非因為港府缺乏公眾諮詢,真正的原因是禮物由北京送出」!
為何其他地方不會有人反對興建新博物館來展示不影響公眾的國寶文物?褚簡寧指出:「我們是一個自己人鬥自己人的社會,香港人被困在尋求脫離現實身份的鬥爭中。在實現主權回歸20年之後,我們仍不能完全接受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CY不求連任 林鄭變成箭靶
他指出,有些人非常抗拒共產黨的領導,甚至不能接受共產主義之前幾百年的文物,「我不禁想,如果是由彭定康而不是林鄭提出興建這座博物館,或許便不會有反對聲音」。
「反對派嘲笑林鄭是北京的新哈巴狗──他們需要敵人來維持存在的合理性──林鄭在梁振英宣布不爭取連任特區行政長官後,透露會『重新考慮』選特首。」褚簡寧忍不住假設:「倘若林鄭安排的是展出英國皇冠珠寶,而不是中國文物,對於缺乏公共諮詢的抗議很可能便不會出現──如果它真正實現的話」。
他接着指出:「當我聽到興建博物館的計劃時,第一個反應是經過那麼多年的延宕,西九文化區終於有項目落實啟動。除非項目對市民有很大影響,否則毋須事事諮詢公眾。公眾諮詢讓我們陷入困境──活化中環街市項目就是例證──納稅人出糧給官員,就是要讓他們作出決定」。
褚簡寧相信,香港人會歡迎這個博物館項目,若然不是,那也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一個耽於政爭的社會,甚至會對送禮物的人動粗呢!
原圖:
http://www.199it.com/archives/223647.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