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土耳其青花

2022.03.26 23:00 生活 黃艾

世人都知道中國青花舉世無匹,其製作工藝、繪畫技法與及風格,影響了整個歐洲、中東,近東、中亞、西亞所有製瓷國家。但瓷友都清楚,元、明繪製青花所用的蘇麻離青鈷料,其實原產於伊朗。

我們口中的官窯,其實就是皇家製瓷工廠。中國明代的御器廠,於洪武二年(1370)正式成立。歐洲第一座官窯,是1710年在德國成立的「皇家瓷器廠」(Königliche Porzellan Manufaktur) ,也就是在1830年正式改為「國家瓷器廠」的邁森。而第二座官窯,便是法國的「塞佛爾皇家瓷器廠」 (Manufacture Royale de Sèvres)了。此窯現已把「皇家」二字改為「國家」 (Manufacture Nationale de Sèvres) ,歸法國文化部管理了。

私人收藏16世紀初 Iznik 青花罐三款

但出乎大部份瓷友、學者的認知,原來奧圖曼帝國時期的土耳其,居然早於歐洲,在伊斯坦堡建了官窯,專門燒製青花。但此事要從當地民窯說起,事緣14世紀初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崛起,承傳其前身波斯塞爾柱帝國(Seljuk Empire)的傳統,也重視陶作藝術。遂把安納托力亞(Anatolia),就是小亞細亞,也是現代土耳其首都安歌拉(Ankara)一帶的一個行政市伊茲尼克(Iznik)培養成陶都。自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都未有間斷燒製手繪陶瓷。二百年間在此地燒製的青花陶和軟瓷,後世通稱之為「伊茲尼克器-Iznikware」,是歐洲藏瓷的一個非常重要品種。

1510年製青花水壺(左)及1525年製燭台(右)

由於此時除中國外,其他國家只能燒製陶器、軟瓷或玻璃製品,伊茲尼克亦不例外,所燒製的基上是含二氧化矽和玻璃質的低溫釉陶。而因為當時奧圖曼蘇丹青睞中國瓷器,所以製品都以模仿中國瓷器的形制和風格為主。

伊茲尼克市自15世紀中起,便是生產釉下彩陶瓷器的中心了,該市陶工以製作優質青花器著稱。繪製青花的技法、過程與中國無異。釉料亦是應用無色透明鉛釉與鈷藍釉;而紋飾基本上是以伊斯蘭卷草蔓藤花紋與中國元素結合而衍變出各種不同設計。自16世紀起,伊茲尼克陶瓷的裝飾風格逐漸發生變化,變得更加自然流暢,更引入了其他顏色;例如綠松石、深鈷藍、草綠、淡紫、木紅等色調,配合複雜的圖案,最適合製作用於皇居和清真寺作牆壁裝飾的瓷磚。

土耳其清真寺1510年製伊茲尼克青花吊油燈二款

尤其是奧斯曼蘇丹本身和近親伊朗波斯薩法維蘇丹(Safavid)都收藏了大量中國青花瓷,所以影響了土耳共奧斯曼陶器和波斯陶器的風格,也對後來伊茲尼克陶瓷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和強烈的影響。

到了 16 世紀中葉,伊茲尼克已發展到利用單色青花繪製了清爽淡雅但又繁縟複雜的紋飾,二者並行,自成一派的藝術陶瓷器皿,伊茲尼克陶瓷是16世紀以後歐洲瓷器收藏家與及博物館追捧的對象。歐洲蘇富比及佳士得每季都會舉行Iznikware專場,重要瓷品都以天價成交。

蘇富比Iznik青花大盤拍品三款,中間一件以539萬英鎊成交

雖然伊茲尼克陶瓷業的蓬勃,與皇家的喜愛和支持分不開,但當時還不是由官方直接管理,其性質等同我國的貢窯或官搭民燒相近。真正的奧圖曼帝國官窯是在16世紀上半葉,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 1494-1566) 於1520年登基後,對伊茲尼克瓷器的需求增加,遂設窯在伊斯坦堡(Istanbul)。當時除了主要生產瓷磚外,還生產釉下青花陶瓷器,如壺、吊燈、杯、碗和盤子等。

較後期之伊茲尼克五彩青花水注(左)及油燈(右)

在歷史文獻上有當時官窯的賬冊,記錄了1526 年支付給奧斯曼宮廷僱用的工匠的工資,包括一位來自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Tabriz)的瓷磚師傅及其十名助手。當時瓷磚窯的窯址位於現在伊斯坦堡市區紫羅蘭宮(Tekfur Sarayı)附近。按文獻記載,至1550年時,仍有全職磚匠駐御窯,後來蘇萊曼大帝在1566年去世,斯時御窯只剩下三名工匠而已。

伊斯坦堡蘇萊曼清真寺中庭青花加彩聖訓書法月牙板 -1557年製

初期伊斯坦堡官窯製彩繪瓷磚,都使用釉上彩,但當水溶性彩釉融溶時,釉料互相交融沾染,無法成器,當時來自大不里士的磚匠遂採用在伊比利亞學到的方法燒製,就是以不溶於水的含碳酸錳(MnCO 3 )釉料,白描輪廓凸線於器面,然後在凸線內填彩,燒製時釉料被規範,便不流倘了,從而達到畫面乾淨的效果。這種類似我國琺華彩的乾線畫法,西班牙語就叫做「cuerda seca」。1550年以後,乾線畫法已然淘汰,繪製瓷磚又回復應用釉下青花和綠松石彩了。1566年蘇萊曼大帝歿後,御窯解散,至此奧斯曼官窯便劃上句號。之後伊茲尼克市又恢復成為製陶和製磚中心。可惜到了17世紀初,不知何故,質量不比從前了。最後一個使用伊茲尼克市瓷磚的重要建築物,就是於1616 年竣工的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Sultan Ahmed Mosque)了。伊茲尼克陶瓷傳承兩百年後,於此遂成絕響。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藏伊茲尼克瓷磚組合(左)、土耳其皇宮博物館藏四件彩繪磚(右)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大英博物館藏 Iznikware 青花大盤三款)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