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外國專家對監警會,有個人利益?

2020.05.23 11:00 博客 錢志庸

近日,監警會公佈報告,早前受聘專家小組的Clifford Stott在社交網站上形容監警會報告是傳播「新真相」。

Stott教授是英國Keele University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也是去年受邀加入專家小組的成員之一。不過受聘不久,他在接受外媒專訪時就曾高姿態批評監警會權力不足。諷刺的是,筆者在他未正式接受委任之前,曾親身與他見面,他非常清楚香港監警會的權力不同英國,還打趣監警會是一隻「無牙老虎」。既然Stott教授一早就認定監警會權力不足,為何會願意接受這份顧問的委任?監警會是不是「無牙老虎」,民間自有公論,但是教授在認定監警會權力不足的前提下,仍然選擇接受委任,而在履任三個月後卻以此為藉口不辭而別,於法不顧,於理不合,於情不容。 筆者不願揣度其退出的真正動機是否涉及報酬,但是對於顧問委任協議,就算沒有酬勞,在法律上都會受到不容反悔原則的限制,因為監警會失去了找其他人的機會。在沒有知會委託人的前提下,單方面不辭而別的行為構成違約。雖然大家都有言論自由,但其退出後毫不避諱地對傳媒披露內部信息,違反代理人對委託人的受信義務和保密責任,監警會可以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監警會可保留追究權利

在監警會報告發佈後,Stott教授揚言將要自行公佈報告。筆者對一位僅到訪香港四日的英國學者,如何能夠寫出一份持平公正的報告表示懷疑。 同時,筆者對其在Twitter上「我可以自由運用監警會和我自己的資料」的言論提出強烈質疑。國際小組曾在辭職前聲稱在搜集及分析資料方面取得進展。在擔任顧問期間,所有小組成員搜集、研究的一二手數據都是屬於監警會的機密資料,理應不得外洩。這些資料的專有及機密性質不會因為監警會公佈報告而消失,因此Stott教授現在依然受到保密條款或保密協議的約束,不得自由使用這些數據。在UCSD vs. USC, Paul Aisen, et al.(美國案例)一案中,UCSD對一位離職的研究人員Aisen提出訴訟,因為Aisen於離職後帶走了其參與研究的數據,結果UCSD獲得五千萬美金的賠償以及公開道歉。筆者想要強調,即使Stott教授利用在港的四日時間,採訪示威人士、警察等對象而獲得研究數據,監警會作為其委託人,在法律上,仍然擁有這些數據的所有權。如果沒有獲得監警會的許可,Stott教授無權使用這些數據。

監警會與Stott教授在法律上構成委託人與代理人的關係。依據普通法,代理人行事須以委託人的最佳利益為依歸,並且對委託人負有受信責任。Stott教授現在揚言要自行撰寫一份報告,筆者合理懷疑他想用自己的報告與監警會的報告相比較,趁機影射監警會報告的公信力不足。如此行為將會很大程度上損害其委託人的利益,並且有很高的風險洩露有關委託人的機密資料。

綜上,所謂「聽其言,觀其行」,筆者個人認為Stott教授在獲得委任後,佔盡美譽,但其後來的言行卻處處針對香港政府,影射監警會,完全看不到其對委託人利益的維護,實在有負監警會所託,戲弄全港市民,令人不齒。

錢志庸 執業律師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

原圖:星島日報、Clifford Stott Twitter圖片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134623/%E5%8D%B3%E6%99%82-%E6%B8%AF%E8%81%9E-%E5%B0%88%E6%AC%84-%E5%8F%8D%E4%BF%AE%E4%BE%8B%E9%81%8B%E5%8B%95%E6%BC%B8%E5%A4%B1%E5%9C%8B%E9%9A%9B%E6%94%AF%E6%8C%81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