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將推出一連串政策支持澳門成為金融中心,早前人大委員長栗戰書也讚揚澳門回歸20年在國安及貫徹「一國兩制」方面的成就。港澳兩個特區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日益繁榮,一個動盪衰退,一切緣由應從回歸前講起。
葡萄牙人的撤退和英國人的撤退在本質上是不同的。葡萄牙人沒有像英國人利用香港人來跟中國搞鬥爭,埋下無數炸彈,例如在回歸前像「千古罪人」彭定康那樣搞所謂的「立法局直選」,製造回歸前的「最後假民主」;或是在回歸前的移民潮裡,給予五萬港人居英權,令香港中上層對中國離心。
英國深諳「期望管理」的管治之道。回歸前香港的繁榮,大大提高了香港人對回歸後香港的期望。回歸後一有差池,港人難免埋怨中方。而澳門回歸前黑幫橫行,社會動盪,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只要稍作改善,民眾就會感恩。
在澳門回歸前,葡萄牙人沒有像英國人那樣「谷」20年的安定繁榮、經濟騰飛。中英談判前,英國人預見中國國勢日強,交回香港是遲早的事。於是英國在70年代派麥理浩來港,推動香港進步,肅貪倡廉,整頓政府,提高效率;建公屋建居屋,全面推動香港社會私產化,造成社會貧富分層;又大量開闢郊野公園,1976年訂立《郊野公園條例》,變相造成土地短缺,進一步推高樓價,造成貧富懸殊,為日後的階級矛盾,社會分化埋下伏筆。自麥理浩起,港督開始重用一小撮極度親英的華人精英,包括華人高級公務員及委任港大首位華人校長。麥理浩在任十年間,竭力搞「殖民崇拜」,多次安排英國皇室成員訪港,包括1974年英女王首次訪港,1979年王儲查理斯訪港,以及雅麗珊郡主的三度訪港,並在1977年大肆慶祝女王登基銀禧紀念。
香港回歸前的「谷出來」的盛世,大大削弱了回歸後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的空間,同時大大提高了香港人對回歸後香港的期望。回歸後,香港不幸遭逢亞洲金融風暴、樓價大跌、沙士瘟疫蔓延,港人自然感到美夢落空,對「港人治港」信心頓失,難免將「香港主權回歸」當成社會矛盾的「代罪羊」!
另一邊廂的澳門,葡萄牙人並無「搞搞震」,沒有刻意在過渡前營造和平繁榮景象,提高澳門人對主權回歸的期望。而且,在回歸前後澳門均大量填海,其中路氹填海區佔澳門平地總面積近三成,為澳門回歸後突破瓶頸,經濟發展不受土地資源限制,創造了絕佳條件。同時,回歸後澳門受惠於內地遊客激增,賭業興旺,失業率低,黑幫被剿,治安改善,民眾安居樂業,社會欣欣向榮,經濟增長擺平了澳門主權過渡所帶來的矛盾。
為甚麼澳門有「土生葡人」,但是香港沒有「土生英人」?
英國的殖民策略跟西班牙、葡萄牙不同,西葡兩國一般佔領幅員遼闊的殖民地,例如南美洲,大量將國民遣往當地,來緩解自己本國的人口壓力。英國人卻是商人思維,只佔領很小的殖民地,但往往是軍事要塞,貿易路線的必經之路,例如直布羅陀、新加坡等咽喉要衝、兵家必爭之地。英國人佔地只為貿易之便,並非要大量殖民。所以派往殖民地的多是英國本土的管治精英,這些精英退休了還是要回英國養老,自然確保了他們的忠誠。
土生葡人是葡萄牙人在澳門後裔,多為中葡混血。他們因為精通葡語,一直是澳門的管治階級,重要性就像元朝的色目人一樣,可以算是社會的第二把手階級,或者可以說是澳門的「土皇帝」。
英國人也在香港創造了一個迷惑國人的「假華人」統治階層,諸如上海人江浙人,陳方安生之流,被吸收進政府成為英國人之下的管治精英,表面上這些人是中國人,但本質上是英國人,價值觀必須接近英國人,利益一致,不然也不可能得到英國人提拔重用。
澳門過渡後驚人的經濟增長和社會安定,淡化了土生葡人對回歸的抗拒,土生葡人也覺得賭業蓬勃,經濟轉好,並不一定要在死守住政府的工作,可以出去一闖,變相減低政府內部對回歸後改革的阻力。而且土生葡人多世世代代居住澳門,他們更傾向於忠於澳門本地的利益,而不是遙遠的葡萄牙的利益。不像英國的殖民地官僚或某些香港高級官僚那樣,會返去英國養老,自然忠於英國,唯恐臨老過唔到世。
無可否認,英國人在殖民地的管治手段遠超中國,大家拭目以待在英國大選後,會否調整BNO居英權政策,造成香港進一步的動盪。
原圖:星島日報、文匯報
http://news.wenweipo.com/2018/02/05/IN1802050001.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