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向2000億美元中國入口貨品大加25%關稅,即時引發173家美國鞋商聯署公開信,呼籲手下留情,其中包括Nike、Adidas 、Under Armour 及Foot Locker等等。正是損敵三百,先自傷三千,值得和大家討論一下美國加稅如何害人先害己。
首先大家都明白,品牌甚少自己兼製造生產,都是委託廠商負責,各大牌子運作方式都大同小異。生產方面,中國佔了美國運動品牌六成有多的生產量。
且用一對售價$100美元的球鞋為例。先把它拆為製造及零售兩大部分。平均來說是五五分賬,以Nike為例,Nike以$50批給零售商如Foot Locker,後者就掛上$100零售價給消費者購買。
Nike要求中國的廠商製造這對球鞋,連工包料加運貨出廠送到船上大約是$22*(44%)。貨品運至美國包船費、保險及稅項大約$5。換句話說,Nike收的$50除了廠商的$22成本,它實收$28(56%)是包括運費、廣告及所有營運成本及稅項,實質的利潤大約為$5(10%)左右。
假如大家上網查看Nike 及Adidas等上市公司業績,就可以看到Nike除了2018年整年只得5%利潤外,今年(2019)第一季及以往(從2017數上去)整體利潤一般來說都是10%左右。原來咁大間體育公司也不是什麼鉅利好搵的。
Adidas的整體利潤收益更是低於5%。
美國向中國輸美貨品包括鞋類加抽的25%關稅,究竟由誰付呢?中國廠商生產的費用是只包FOB,即是Freight On Board(貨到船),當然不關他們事。
Nike及其他品牌能否向廠商施壓,要他們硬啃多些費用呢?當然沒可能。如果Nike的利潤是10%,中國廠商肯定連其一半也沒有,最多是3-4%,甚至更低。
再說貨到船價是$22的話,25%關稅即是$5.5,遠遠超過廠商本身的利潤。強逼之下,唯有放棄不做。
因為所有中國出口貨品都要抽稅,所以在中國另找廠商也是無謂之舉。在其他地方,越南、墨西哥等目前只能供應美國所需貨品的10-15%,送單上門加工也做不來。重新建廠訓練工人沒三年兩載哪能安排好?這樣說來,就解釋到為何在公開信裡,Nike等用的是「災難性」這個詞語了。
數還要計下去,大家才明白為何最大受害者是美國消費者、企業及美國經濟。
$100美元的一對球鞋要多付$5.5的關稅,也即是Nike收的$50要額外負擔11%,硬啃了代表整間公司的利潤泡了湯,唯一做法就是把那對鞋以$55.5批給零售商如Foot Locker等。
零售商是否可以啃了這稅項呢?這倒是有趣的問題。看看零售商的利潤,一對鞋以$50批回來,賣$100,大約$17(34%)是營運成本如租金、人工、稅項等,最大的開支是給予顧客的折扣,大約為$24(48%),其中包括「死貨」等,利潤只有$6。要啃下$5.5的關稅,則代表報銷了幾乎所有利潤。
所以唯一被逼負擔特朗普這25%關稅的只有美國消費者。他們又要付多少錢呢?
要是零售商以$55.5批了一對鞋回來,他們標價是加一倍,也即是$111了!貴了11%,如果十個消費者中有兩個忍忍手,今年買少一對球鞋,就會出現漣漪效應,零售商、生產商都做少了生意,經濟當然受影響,稅收也會減少。
剛才說過大公司如Nike的整體利潤高者只不過10%,要是消費者失去了消費慾,市場消失了10至20%營業額,尤其對美國這些內部消費為主的經濟體,影響會有多大呢?
美國企業將是首位受害者,他們又叫不叫得動特朗普呢?
講到這裡,大家應明白美國加的關稅是懲罰自家消費者及經濟為先,然後本土及世界經濟為後。
當然最終中國的廠商、經濟及工人也會蒙受損失,不過始終還是那一句,特朗普想損敵三百,原來是先自傷三千。
*按:文內數據是取自網上Soleview 製造一對球鞋要多少錢及其他。
原圖:有線新聞截圖、Nike網頁網片、Adidas網頁網片
https://www.nike.com/cn/t/revolution-4-男子跑步鞋-dSCXql
https://www.adidas.com.tw/product/35095922?article=CQ2405&sizeindex=530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