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乾隆時期宮廷的工藝製作機構,雖然各自獨立,但亦互相支援,其主要負責單位為「內務府」以及其下的各種手工業作坊和工場,幾乎涵蓋了各種相關的工藝和美術製作。「內務府」在瓷器方面,負責的主要單位為「造辦處」和「廣儲司」。為「造辦處」和「廣儲司」掌理了設計、繪樣、樣(木樣、蠟樣等模型)畫稿、樣本、製造、修復、配匣、配件、貯存樣(木樣、蠟樣等模型)等功能,尤其在協調支援方面,發揮了極大的功能,豐富了御瓷的藝術面貌。
慈寧宮舊照
「內務府」最高領導為總管大臣,乾隆十四年定為正二品。「廣儲司」乃清代內務府七司之一,為掌管內務府庋藏及出納總匯的機構;每年由內務府大臣一人當值管理,下設銀、皮、瓷、緞、衣、茶六庫。而造辦處最初設於養心殿,故又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三十年 (1691) 時因原址不敷使用才遷出,只留裱作與弓作之滿籍匠人仍在原處,其他作坊則自養心殿之東暖閣,移至養心門外南裱房。迄雍正元年 (1723) 年造辦處作坊已全部撤至慈寧宮茶飯房,佔地共一百五十一間,但仍沿習稱作「養心殿造辦處」。記錄造辦處各項活計的檔冊資料《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即由此時建立,直到宣統三年 (1911) 為止。
《欽定大清會典》
造辦處的匠師,按技術分類,共有六十一個工種,分屬各單位,和瓷器有合作支援共工關係的,有隸屬「如意館」的宮廷畫師;隸「匣裱作」的旋匠,匣匠,裱匠,彩畫匠,廣木匠等;隸「琺瑯作」的琺瑯匠;隸「銅匠作」的銅匠等。此六十一種匠役,食餉工師匠人共四百十九人,臨時招募的散工,則不包括在內。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當日「如意館」編制內有玉匠、甲身、裱匠、牙匠、銅匠、寫字人、旋匠、裁縫、油畫匠、蘇拉等共二十一人。而「活計房」編制內則有花兒匠、銅匠、木匠、活計庫聽人、琺瑯匠、琺瑯工、鞍匠,蘇拉等八人。編制下銅匠、寫字人、旋匠、裁縫、油畫匠、琺瑯匠、琺瑯工等匠人都直接或間接參予支援宮廷的瓷器活。
瓷器配銅膽
原來當日造辦處的南匠和旗匠待遇不同。南匠有工食錢糧銀,春、秋二季有衣服銀,畫畫南匠還有公費銀,有的賞給住房,在原籍還有安家銀,而錢糧也比滿族匠役多。旗匠每月食一、二兩錢糧銀,另每日半分口分銀,但這只是養贍旗匠的口分錢糧;旗匠承辦活計是沒有工價銀兩的。
瓷器繪樣
每年宮廷的瓷器燒造任務,有「部限」和「欽限」之分,「部限」瓷器,指完全在御窯廠內生產的宮廷用瓷,這類瓷器受宮廷的規格和工藝要求嚴格限制。而「欽限」瓷器,燒造工序則部份或全部由民窯負擔,所謂「官搭民燒」是也。這類外判訂單雖然也屬御用瓷器,但卻是以御窯以外的支援工藝完成的。
雍正八桃盤配楠木匣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內務府原址)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