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乾隆二十二年 (1757) 起廣州成為對西洋航海國家的唯一貿易口岸,直到光緒二十二年 (1842)《南京條約》簽訂期間, 據《粵海關志》統計,1758年到1837年的80年中,經粵海關入華貿易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而英國東印度公司最早獲准在廣州設館貿易,當時歐洲流行中國風,皇家向中國訂製瓷器之餘,又作與將皇家徽章繪在瓷器上,王公大臣與及上流社會人士人莫不仿效,紛紛訂製有家族徽章的中國瓷器,謂之紋章瓷 (Armorial ware) 。紋章瓷大致可分為家族徽章、城邦徽章、機構徽章、軍隊徽章等。文獻上顯示,原來在1774年時,英國倫敦專門代客經廣州定製私人紋章瓷的商人便有52人。
丹麥基士廷六世(左) 及 荷蘭東印度公司 (右) 紋章瓷
當時各國東印度公司採購的大宗瓷器,當季便可起貨,裝船離港。但要求特殊的訂燒紋章瓷,則需提前一個貿易季節預定。紋章瓷一般從下訂單到送達歐洲買家手中,需時二至三年。訂製的紋章瓷器,多屬正式宴會餐具,一般成套定製,每套數量不少於200件,屬於成本高昂的名貴品種。1740至60年代,歐洲各地紋章瓷的訂製量達到頂峰;而英國的頂峰則從1720年持續到1830年間,當時英國和英語系國家便訂製了超過5000套,荷蘭訂製了600-700套,瑞典300餘套,葡萄牙200餘套,法國和瑞士合計也有300餘套。
到19世紀時美國加入訂製紋章瓷,佔了外銷瓷器市場頗大份額。唯當時瑞典更厲害,通過它自己的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訂製瓷器2000萬件以上。其中3萬件有瑞典貴族家徽。這些瓷器如今很多都收藏在瑞典東方博物館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Stockholm) 內。
托爾家族家徽 (左) 查德威克家族家徽 (右)
按目前存世的紋章瓷訂單,最早的紋章瓷是1728年英國托爾 (Tower) 家族訂製的,托爾兄弟二人均為英國下院議員。紋章使用了塔樓的圖案,是托爾家族姓氏「Tower」的雙關語式表現。另一宗為1791年1月24日,英國陸軍中校約翰‧查德威克 (John Chadwick) 訂製的一批紋章瓷在廣州裝船。
我國外銷瓷,一般都是在景德鎮完成全部生產流程的;但在18世紀初,訂製紋章瓷的數量增加,1730年代初期,廣州已出現了外銷瓷的專業畫工,此時景德鎮開始以素胚白瓷成品運至廣州,由廣州的畫工以釉上彩的方式加工完成繪製紋章。18世紀中葉以後,廣州已成為製作釉上紋章和其他訂製釉上彩紋樣的重要基地。廣州畫工的嫻熟技巧,給以後廣彩的發展奠下基礎。
湯馬士‧ 賈玆曉 (Thomas Fitzhugh) 的設計
紋章瓷的裝飾風格、紋樣非常繁多,且變化萬端。「歐洲風」和「中國風」交替,引領風騷,代表著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和藝術潮流。例如當年英國駐廣州貿易委員會主席湯馬士‧ 賈玆曉 (Thomas Fitzhugh) 在1785年設計並訂燒他的私人瓷器。他以圓形十字圖案作盤心,再用四組牡丹花圍邊,釉色有青花、礬紅、赭赤、翠綠、嬌黃等,當時算是一種別出心裁的中西合璧風格,當時很多公司行號甚至家族都採用他的設計,和自己的紋章結合,燒製自己的紋章瓷,並成為當時紋章瓷的主流式樣,所以「Fitzhugh」又是當時紋章瓷的別稱。但其實這稱謂只限於以這種設計衍化紋飾的紋章瓷品。
衍化紋飾的Fitzhugh紋章瓷三款
其實家族紋章 (Coat of Arms) ,在歐洲傳承有序,在英國甚至還有聯合王國家族紋章院 (The College of Arms, also known as the College of Heralds) 的紋章官 (King of Arms) 專門主其事。歐洲以外,包括美國和各歐屬殖民地在內的上流社會東施效顰,自創家族紋章,則只能套用其中喜愛的某家族紋章式樣,改頭換面,加上自家姓氏而已。
拍賣場上各式紋章瓷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1780-90年代咸美頓公爵85件紋章餐具)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